并非必然如此。
抗辩权是指在承认对方请求权的存在的前提下,拒绝履行对方请求的权力。即对于对方的请求权,可以拒绝其行使。
1. 抗辩权的权限受到法律明确规定。约定的抗辩事由只产生合同上的抗辩,不属于抗辩权。
2. 抗辩权的功能在于阻碍请求权的行使。简单来说,抗辩权的功能是:“我承认你对我有请求权,但根据法律规定,你的请求权暂时或永远对我不起作用。”
3. 抗辩权的行使以请求权的行使为前提条件(不包括不安抗辩权,不以请求权的行使为前提条件)。抗辩权的作用在于防御,请求权和抗辩权是相互对立的。
抗辩权分为两类:
1. 一时性的抗辩权,主要包括五种情况: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在混合担保时,债务人以自己财产提供物权担保时,提供担保的第三人享有的先诉抗辩权(《物权法》第176条)。
2. 永久性的抗辩权。我国仅有诉讼时效经过的抗辩权。而有些国家规定,对通过侵权行为取得的债权可以行使永久抗辩权;债务人对赌债可以行使永久抗辩权。
“抗辩权”与“狭义抗辩”不同。“狭义抗辩”,又称为“否认权”,其特点是抗辩人不承认对方享有有效的请求权,而是主张对方的请求权全部或部分不成立(或已经消灭)。
狭义抗辩包括:
1. 权利未发生的抗辩,例如主张合同未成立,因此对方不享有合同债权的抗辩;主张自己未侵权,因此对方不享有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抗辩。
2. 权利消灭的抗辩,例如主张债权已经(因清偿、提存、抵销、免除、混同)消灭的抗辩。
“狭义抗辩”与抗辩权的区别有两点:
1. 功能不同。抗辩权的功能在于阻碍请求权的行使(虽然承认对方的请求权存在);而“狭义抗辩”的功能在于否认对方的请求权。
2. 在诉讼中,法院可以不等待当事人主张,依职权主动适用“狭义抗辩”;但抗辩权必须由抗辩权人主张,法院不得依职权主动适用。
合同中的先履行抗辩权的定义、成立要件以及行使方式。先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方互负债务且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的情况下,先履行一方未履行前,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其成立要件包括互负债务、两个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以及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其履行不合债的本旨。先履
行使履行抗辩权的规则。对于先履行抗辩权,当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可以选择不通知对方,未通知不构成合同责任;而对于不安抗辩权,应及时通知对方。对于先履行义务一方存在重大瑕疵或部分履行的情况,行使先履行抗辩权时应通知对方,给予对方改正机会,以减小损失。
合同法赋予了后履行一方的一种权利,即先履行抗辩权,它具有暂时阻却履行合同义务的效果而不被认为是违约。《合同法》第67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
行使先履行抗辩权,表现为当事人在履行期届至时,拒绝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这不同于行使不安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依存于合同的履行效力,不可能永久存续。当先期违约人纠正违约,使合同的履行趋于正常,满足或基本满足另一方的履行利益时,先履行抗辩权消灭。当事人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