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担保 > 担保方式 > 担保物权反担保

担保物权反担保

时间:2025-01-06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9167
反担保又可称为求偿担保,在担保人因清偿债务人的债务而遭受损失时,向担保人作出清偿。它反映了两者之间的权益关系。通常都包括被保险人应承担的部分,也就是被保险人应向保险人出具其自负责的担保证明,即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提供反担保。又称偿还约定书或反保证书。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介绍担保物权反担保。

担保物权的适用范围及规定

担保物权的适用范围是指适用于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根据我国担保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担保物权可以在借款、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设定。与担保法相比,本法对担保物权的适用范围规定更加广泛,不仅适用于经济活动,还可以扩展到其他民事活动中。

正确理解担保物权适用范围的规定

正确理解担保物权适用范围的规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担保物权适用于民事活动,不适用于因国家行政行为或司法行为等不平等主体之间产生的关系。这是由担保物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担保物权是平等主体之间为确保债权实现而设定的。

第二,本法列举了借贷、买卖两种典型的可以设定担保物权的民事活动,但可以设定担保物权的民事活动很广泛,并不仅限于这两种。在其他民事活动中,如货物运输、加工承揽、无因管理、补偿贸易等都可以设定担保物权。

第三,关于侵权行为产生的债权是否可以设立担保物权存在不同意见。我们认为,因侵权行为产生的债权不能事先设定担保物权,但已经产生的债权属于普通债权范围,可以通过设定担保物权来确保债权的实现。

第四,设立担保物权还应依据担保法、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等其他法律的规定。特别是担保法对担保物权做了全面的规定,海商法、民用航空法也对船舶抵押权、航空器抵押权等做了规定。因此,设立担保物权需要参考这些特别法。

为了处理担保法与物权法的关系,本法第一百七十八条明确规定,如果担保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应适用本法。

反担保的规定

反担保是指第三人替债务人提供担保,为了保证自己的追偿权得到实现,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反担保是担保活动中常用的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手段。在由第三人提供担保物权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当债务人未清偿到期债务或出现可以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时,提供担保财产的第三人应承担担保责任,债权人可以通过实现第三人提供的担保财产来实现自己的债权。第三人成为债务人的新债权人,有权向债务人追偿。为确保自己追偿权的实现,第三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向自己提供担保,这种担保可以是债务人或其他人提供的担保物权,也可以是其他人提供的保证。

需要强调的是,第三人替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的担保物权是为了实现债权而设立的,反担保也是为了实现债权而设立的,只是在同一法律关系中,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成为债务人的新债权人。反担保的设立程序与设立担保物权相同,因此,本法规定,反担保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主债务人进入破产抵押人的追偿权

    在债务人破产的情况下,抵押权人的追偿权和破产债权的类型等相关法律问题。根据《担保法》和《企业破产法》的规定,抵押物可以折价、拍卖或变卖以清偿债务,且抵押担保的第三人可以向债务人追偿。破产债权包括无财产担保或法定优先权担保的债权、放弃优先受偿权的担保债

  • 物权确认纠纷的定义

    物权确认纠纷的相关内容。物权确认纠纷涉及物权成立、内容和归属的纠纷,包括所有权确认、用益物权确认和担保物权确认等类型。该纠纷的适用范围主要涉及法律规定以外的物权确认纠纷,如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纠纷,以及土地以外的动产和建筑物所有权的确认纠纷。根据法律规

  • 共同享有用益物权、担保物权时,是否可以适用共有法律规定

    物权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两个以上单位、个人共同享有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参照本章规定。物权法中的共有制度是专为所有权的共有而规定的,但实际生活中,并非只有所有权才能共有,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均可共有。比如二人以上共同享有一块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本条就

  • 未登记质押是否优先一般债权

    依据《担保法》的规定,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所以抵押未办理登记的,属于普通的债权,不能优于一般债权受偿。抵押物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因为抵押权属于担保物权的一种,所以应当严格遵循物权法定的原则。若抵押权根据合同当事人约定就可消灭,则有违物权法

  • 担保物权反担保
  • 什么是担保物权代位性
  • 担保人的保证责任能否免除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