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0条、《仲裁法》第70条和第71条的规定,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二)被申请人没有得到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的通知,或者由于其他不属于被申请人负责的原因未能陈述意见的;(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与仲裁规则不符的;(四)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此外,若人民法院认定承认与执行该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承认和执行。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从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程序的公正性以及公共政策等方面进行司法审查,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即主要是对程序性问题而非具体性问题进行审查基本一致。
然而,比较我国《仲裁法》、《民事诉讼法》与国际条约、他国立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立法仍有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对于争议事项是否属于仲裁机构有权仲裁的范围即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负有举证责任,这与国际条约及诸他国立法将其作为法院的职责,由法院主动认定的做法不相符合,实际上加重了当事人的负担。其次,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法院应对仲裁协议的有效性进行审查,而只规定若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则对该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然而,仲裁协议的无效与不存在仲裁协议(条款)是两种并非完全兼容的情况,实践中大量存在着仲裁协议不符合法定条件而无效或效力不明确的情形。再如,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社会公共利益即公共政策的范围、标准模糊。实践中,少数法院以此作为拒绝承认、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利器。而且我国还存在着较严重的以主体对象的变化而使公共政策有范围和适用上的差别的情况。这些与当前世界各国在运用“公共政策”时表现出的新特点不相符。对于以上提到的立法上的缺陷,需通过立法上的改进予以弥补。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法院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其享有撤销权的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即我国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时,存在着更多问题。
第一,对法院启动司法审查程序未设定任何限制。仲裁裁决一旦作出,当事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而若一方当事人根据《仲裁法》提起撤销裁决的申请,必然会阻碍裁决履行。此时,如法院不附任何条件仅依当事人的申请即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一方面可能浪费有限办案资源,另一方面会使一些居心叵测的当事人有机可乘,籍此故意拖延裁决之履行,转移财产。因此,为了保护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同时防止司法资源之滥用,应对司法审查的启动附加条件。比如可以类似申请财产保全的做法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法院可以不予以受理。这样附加了担保义务后,既可保证当事人申请权的行使,使裁决撤销申请不被滥诉,保护另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又可节约法院之有限资源,提高其办事效率。
	
	   涉外仲裁与国内仲裁的区别。涉外仲裁主要涉及对具有涉外因素的经济、海事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决。其差异体现在仲裁机构的选定、仲裁规则的选定和仲裁裁决的终局性方面。涉外仲裁允许当事人选择不同国家的仲裁机构,允许协议确定仲裁规则,但其裁决是否终局受具体国家规定影
	
	   国际投资法领域的ICSID裁决撤销程序的重要性。它是《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议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裁决撤销理由和程序的规定。当事方可根据规定的理由向ICSID秘书长提出撤销裁决请求。此外,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仲裁庭组成不适当与仲裁庭成员有受贿
	
	   国际商事仲裁的定义及外国仲裁裁决的概念。文章介绍了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程序和条件,包括通过商业手段施压、向法院寻求帮助等方面。同时,也详述了中国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条件及程序,包括依据我国法律和《纽约公约》的相关规定。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
	
	   对仲裁协议内容的审查是仲裁协议司法审查的一部分,不涉及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性以及形式合法性等方面的考虑。综合《中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指导与研究》《涉外仲裁协议的司法审查》一文的观点以及现行《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第151条建议的总结,以及国内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