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索各国法律文件和判例时,发现很少有国家承认默示仲裁协议。大多数国家要求仲裁协议必须是书面形式,只有少数国家如瑞典、日本承认口头协议的效力。然而,目前各国对仲裁协议形式的要求都在向书面形式发展。
英国的仲裁法于1996年颁布,反映了这一趋势,并具有自己的特色。根据该法的规定,仲裁协议必须是书面形式,但某些特殊的口头形式也被推定为书面形式。根据该法的规定,只要当事人以书面形式表示同意,并且有关条款是书面的,他们之间的协议就被视为书面协议。此外,如果一项非书面形式的协议被当事人中的一方或当事人授权的第三方记录下来,该协议也被视为书面协议。此外,在当事人之间的书面交换过程中,或在仲裁、诉讼程序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声称他们之间存在一个非书面的协议,而另一方在答辩时不做否认表示,那么这就构成了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一个具有所声称的书面协议。
我国的仲裁法第16条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形式在纠纷发生前或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因此,我国法律要求仲裁协议必须是书面形式,不承认任何推定的书面形式。
传统的国际私法主张依照“场所支配行为”原则处理仲裁协议形式的法律适用,即以仲裁协议缔结地法为准。然而,现代国际私法认为,“场所支配行为”原则不具有强制力。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加,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在某一地点缔结仲裁协议的可能性变得更加偶然。当事人在某一地点缔结仲裁协议,并不意味着他们熟悉并信任该地法律,更不能说明他们愿意按照该地法律规定的方式来缔结仲裁协议或者愿意将仲裁协议形式的有效性受该地法律支配。因此,主张仲裁协议只要符合缔结地法或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即为有效。例如,奥地利、土耳其、波兰、南斯拉夫、秘鲁等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仲裁协议的形式只要符合仲裁协议实质内容的准据法、仲裁协议缔结地法或当事人各方的本国法即为有效。
随着冲突法规范连接点的发展趋势,为了避免民事行为因形式要件的限制而被视为无效,一些国家在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上采用了多种连接因素,使得形式要件的准据法更加灵活和宽泛。例如,希腊的民法典规定,仲裁协议的形式只要符合仲裁协议实质内容的准据法、仲裁协议缔结地法或当事人各方的本国法即为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民商事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规定了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可直接申请法院确认,无需经过仲裁程序。同时,《意见》还规范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旨在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