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公法 >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 国际争端非强制解决方法 > 论入世条件下中国仲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完善(一)

论入世条件下中国仲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完善(一)

时间:2024-02-15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2266

中国仲裁制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完善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历史和发展

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9年,当时英国颁布了第一部仲裁法,旨在解决本国商人和欧洲国家商人之间的纠纷。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之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商事仲裁体系,使得国际商事仲裁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国际商事仲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例如,根据国际商院仲裁院2000年度报告统计,自1987年至2000年共受理各类案件11,362件,是建院以来53年总和的5倍。

为了更好地协调本国的仲裁法,有效解决国际商事争议,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多项区域性和全球性国际公约及文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58年联合国主持制定的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公约。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审视中国仲裁制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完善措施。

二、中国仲裁制度的国际化特征

(一) 中国仲裁制度的国际化法律特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的仲裁制度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的法律特征。具体表现为意思自治原则的确立及其在国际仲裁制度中的体现。所谓意思自治是指合同当事人有权协议选择解决争议的法律。因此,意思自治原则是国际法制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目前各国在处理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上普遍采用的主要原则。

中国的仲裁制度将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基本原则,并贯穿于仲裁的全过程。具体运用在整个过程中,包括当事人的权利选择,使中国的仲裁与国际仲裁制度基本一致,这是中国仲裁制度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仲裁制度和国际仲裁制度的结合点。在我国《仲裁法》中,将“意思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并在完善其基本内容中得到全面体现。

具体地说,中国仲裁制度的国际化原则的法律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当事人寻求仲裁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出于双方自愿并以书面表示或者是当事人的意思真实。
  2. 当事人有权选择仲裁地点和仲裁机构,意思真实的列入仲裁协议,作为仲裁协议的有效的构成要件和条件。
  3. 仲裁的事项必须是符合法律的规定和意思自治的具体规定。
  4. 仲裁员的选定是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委托指定。
  5. 当事人的选定开庭的方式是由当事人的基本意思表示的。

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和基本的内涵在我国仲裁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 协议仲裁制度的现实性和国际化

协议仲裁制度是指当事人依据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和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仲裁的制度。仲裁协议能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协议仲裁最能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表现出强烈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得到国际公约和西方国家仲裁法规的广泛采用。

协议管辖制度的确立具有显著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凡实行协议仲裁制度的国家均同时实行协议管辖制度,即合同当事方在仲裁协议中指定管辖和审理该合同纠纷的仲裁机构和仲裁员。协议仲裁制度被多数国家所接受。

意思自治原则能否在仲裁中得以贯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协议仲裁制度和协议管辖制度的实行。只有全面实行这两项制度,意思自治原则才能在仲裁中得到具体体现。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