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9年,当时英国颁布了第一部仲裁法,旨在解决本国商人和欧洲国家商人之间的纠纷。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之后,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商事仲裁体系,使得国际商事仲裁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国际商事仲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例如,根据国际商院仲裁院2000年度报告统计,自1987年至2000年共受理各类案件11,362件,是建院以来53年总和的5倍。
为了更好地协调本国的仲裁法,有效解决国际商事争议,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多项区域性和全球性国际公约及文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58年联合国主持制定的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公约。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审视中国仲裁制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完善措施。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的仲裁制度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的法律特征。具体表现为意思自治原则的确立及其在国际仲裁制度中的体现。所谓意思自治是指合同当事人有权协议选择解决争议的法律。因此,意思自治原则是国际法制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目前各国在处理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上普遍采用的主要原则。
中国的仲裁制度将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基本原则,并贯穿于仲裁的全过程。具体运用在整个过程中,包括当事人的权利选择,使中国的仲裁与国际仲裁制度基本一致,这是中国仲裁制度的基本制度,也是中国仲裁制度和国际仲裁制度的结合点。在我国《仲裁法》中,将“意思自治”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并在完善其基本内容中得到全面体现。
具体地说,中国仲裁制度的国际化原则的法律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和基本的内涵在我国仲裁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
协议仲裁制度是指当事人依据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和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仲裁的制度。仲裁协议能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协议仲裁最能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表现出强烈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得到国际公约和西方国家仲裁法规的广泛采用。
协议管辖制度的确立具有显著的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凡实行协议仲裁制度的国家均同时实行协议管辖制度,即合同当事方在仲裁协议中指定管辖和审理该合同纠纷的仲裁机构和仲裁员。协议仲裁制度被多数国家所接受。
意思自治原则能否在仲裁中得以贯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协议仲裁制度和协议管辖制度的实行。只有全面实行这两项制度,意思自治原则才能在仲裁中得到具体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1我国在1995年9月1日起生效的《仲裁法》中也确立了对仲裁裁决采用撤销程序进行司法监督。国际商事仲裁界针对裁决撤销程序的存废问题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撤销程序应当保留,且应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关注其双重制约因素,在不破坏仲裁解决纠纷本旨的前提下,实行必要的
在仲裁协议的司法审查与强制执行方面,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可概括为:仲裁协议自治原则普遍确立;仲裁庭自裁管辖权获得广泛认可;仲裁协议须采用书面形式,但对书面形式的界定明显放松;仲裁协议的可执行性得到承认,法院有义务强制执行仲裁协议。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做出决定
《示范法》要求该协议是双方签字或文书电文之来往,西班牙、哥伦比亚等国的仲裁法则要求仲裁协议必须以公证的形式作成。然而,宽松地解释“书面”更切合实际。鉴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区别于一般民商事合同的特殊性,在不违背各国法律对仲裁协议形式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