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对设区的市级初次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结论是最终结论,用人单位已经不能申请第三次鉴定。
如果用人单位不依法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工伤职工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经仲裁裁决不履行的,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进行形式审查,但不能认为申请材料无法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而不予受理。工伤认定部门可以对劳动关系的存否进行调查核实,并在行政行为的事实认定中予以体现。如果相对人不服,可以以事实认定不清为由提起行政诉讼。
在工伤认定程序中,如果劳动关系争议已经经过仲裁裁决,工伤认定应以裁决为基础。如果在工伤认定中当事人未申请仲裁,应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仲裁。被受理后,工伤认定程序将中止,待裁决作出后恢复认定程序。如果在工伤认定中,当事人经过告知后不申请仲裁,可委托仲裁机构出具意见。之后,当事人不得再就劳动关系的存否再申请仲裁,也不得对该仲裁机构的意见提起民事诉讼。
相对人不申请仲裁的情况,不影响工伤认定程序的进行。劳动关系仲裁并非工伤认定的前置程序。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一年时效期间以及中断和终止的相关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的特殊规定和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也有详细说明。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