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的仲裁申请时效期限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
如果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仲裁时效期间会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开始计算。
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仲裁时效期限内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会暂停。从暂停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如果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发生因拖欠劳动报酬而引发的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限限制。然而,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劳动力派遣合同涉及两个法律关系,即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和劳动合同关系。
在内部,派遣单位与劳动者(本单位职工)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在外部,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存在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劳动力派遣合同的履行将三方的劳动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结合在一起。
由于这两种法律关系产生的纠纷性质不同,处理争议的程序、适用的法律以及时效也各不相同。在审判实践中,需要注意区分对待。
劳动者根据劳动关系起诉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的案件属于劳动争议案件,而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根据劳动力派遣合同起诉的案件属于普通民商案件。
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和接受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应先通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适用劳动法规定的60天仲裁时效,并按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的程序处理。一旦进入诉讼阶段,人民法院将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并审查仲裁程序和实体处理是否合法,依法作出裁决。
对于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因劳动力派遣合同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将直接受理,并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依法作出裁决。
原告起诉被告的劳动争议案件。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包括无需支付被告加班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和无需支付年度年终奖。事实和理由是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错误的,被告是原告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不定时工作协议,且当地未出台相关规定,因此不应支付加班工资。同时,
劳动纠纷发生后的调解期限及相关规定,指出劳动争议的调解期限通常为30天。文章还介绍了常见的劳动纠纷类型,包括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劳动纠纷以及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纠纷。其中,开除、除名、辞退职工以及职工辞职、自动离职等情况是产生劳动纠纷的重要原因。
一起关于包工头杨某与建筑公司之间的纠纷。肖某作为农民工在工地上受伤后要求确认与建筑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仲裁机构裁定肖某与建筑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但建筑公司提起诉讼要求确认不存在劳动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分歧,意见一主张认定存在劳动关系,而意见二则
工伤待遇作为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及相关的法律流程。文章指出,工伤纠纷需先经过劳动仲裁,之后如不服可提起诉讼。同时,文章强调了工伤赔偿的诉讼时效从伤残评定之日起计算的重要性,并指出许多工伤职工因不熟悉法律法规而失去申诉机会。劳动部门的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