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债权人须占有债务人的动产。
留置权的目的是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因此只有债权人才能享有留置权。根据担保法第84条的规定,当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发生的债权未被债务人履行时,债权人可以行使留置权。债权人需要合法占有债务人的财产,无论是直接占有还是间接占有都可以满足这一要件。但是,如果债务人代替债权人占有留置物,则留置权不成立。此外,债权人在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如果不知道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仍然可以依法享有留置权。2、债权已届清偿期。
只有在债权已届清偿期,即债务人仍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才可以行使留置权。如果债权人的债权尚未届清偿期,但其交付占有标的物的义务已经届清偿期,则不能行使留置权,除非债权人能够证明债务人无支付能力。3、债权的发生与该动产有牵连关系。
债权人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必须与其债权的发生有牵连关系,才能行使留置权。在我国的司法、立法实践中,留置权的牵连关系是指债权与留置物占有取得之间的关联,即债权的发生与标的物的占有取得是基于同一合同关系。只有在债权的发生与标的物的占有取得是因同一合同关系而发生,并且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才有留置权。例如,保管人因保管物的瑕疵而受损害的赔偿请求权,对该物有留置权。再如,承揽人对承揽费的请求权,对承揽标的物有留置权。担保法规定的五种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这些担保方式是为了保障债务的履行,确保债权人的权益。抵押和质押是常见的担保方式,涉及将财产作为债务担保。保证涉及第三方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提供保证。留置和定金也是担保方式之一。此外,文章还提及了
担保合同的性质,包括其作为从属关系的附属物特点。文章介绍了担保合同的分类和内容,包括债权担保、保证合同、抵押合同和质押合同等。担保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合同的履行,并且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有选择是否设立担保的权利。
保证人的定义、种类以及担保方式。保证人是在某项事务中承担保证责任的人,包括债务担保中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是保证人的两种担保方式。但在特定情形下,保证人无需承担担保责任,如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欺骗等。国家机关等一般不得作为保证
担保合同中的法律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其中包括保证合同的范围和订立形式以及担保方式和应注意的主要内容等,详细介绍了保证合同的各种方式和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摘要的主旨是确保当事人在签订担保合同时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问题,以保护自身权益并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