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遗失物是指发现并实际占有该遗失物的行为,它由发现和占有两个要件构成。发现是指认识物品所在的行为,而占有则是对物品在事实上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发现和占有两者缺一不可。需要注意的是,拾得并不一定要求拾得人在物理上支配该物品,只要符合一般社会观念即可。拾得遗失物是一种事实行为,拾得人的行为能力与此无关,即使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仍然可以成为拾得人。
遗失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明确占有保护的依据
认定遗失物管理人有权占有,将能明确对其占有保护的依据。当其占有被第三人侵夺时,其有返还占有的请求权。通常认为,无权占有也受到占有保护。然而,筆者认为,这种保护并不是针对无权占有者的本权(无权占有本身就没有本权),而是基于对社会秩序的保护。基于这种保护,不能认可无权占有者享有返还原物的物权请求权或债权请求权。
管理人有了本权,就可以发生占有连锁。例如,管理人占有的遗失物被第三人侵夺,那么管理人的占有转化为间接占有,有权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占有回复请求权)。此时,失主是上层次的间接占有人,管理人是下层次的间接占有人,第三人是(无权)直接占有人。
2、明确必要费用返还请求权及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依据
在无因管理的债务中,遗失物管理人有必要费用请求权。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进行管理或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支付的必要费用。”我国《物权法》第112条第1款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向拾得人或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该条规定明确包括遗失物管理人的必要费用请求权。然而,如果认定遗失物管理人没有占有权,就必然否认其必要费用请求权。其一,《物权法》第112条第3款规定:“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侵占即无权占有,条文中的侵占包括故意和过失侵占。如果失主拒绝返还必要费用,无因管理人可以拒绝返还拾得物(占有抗辩);而恶意无权占有人则没有这个权利。其二,善意无权占有人的必要费用返还请求权是以不当得利为基础的。我国《物权法》第243条规定:“不动产或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及其孳息,但应支付善意占有人因维护该不动产或动产支出的必要费用。”该条规定中,权利人对善意无权占有人必要费用的偿付义务,是不当得利债务的效力,而不是无因管理债务的效力。
遗失物的无因管理人是在知道遗失物属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管理的。如果认为其对遗失物的占有是无权占有,从是否知情的角度来看,就无法将遗失物管理人归类为善意占有者。而如果将管理人的占有归为恶意占有者,又会使其丧失必要费用的请求权。同时,这也与规定“恶意不受保护原则”的立法意图不符,使“恶意不受保护原则”陷入尴尬的境地。
无权占有分为恶意占有和善意占有。在拾得人进行无因管理而占有遗失物的情况下,其主观方面与恶意占有和善意占有的主观方面存在原则上的区别。因此,管理人的占有并不是无权占有。
占有只是管理的必要条件。只有以占有为前提,才能对遗失物进行无因保管和保存行为。无因管理制度排除了管理行为的违法性,换句话说,无因管理是一种违法阻碍事由。无权占有则是一种剥夺有权占有者的违法行为。
占有是一种法益,因为无因管理而占有遗失物,并不剥夺本人的法益。因为对遗失物进行无因管理的基本事实是:本人先丧失了占有权,而管理人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为他人管理,客观上满足为他人管理的条件。管理人的管理行为除了保管行为之外,最重要的目标是使物归其主。这是对法益的维护,而不是对法益的侵犯。可以存在为他人利益的(狭义)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但不可能存在为他人利益的无权占有。
事实行为是债务发生的一种类型。引发债务的事实行为有违法事实行为和合法事实行为。因违法事实行为产生的债务,被害人是债权人;因合法事实行为产生的债务,行为人是债权人。如果认为无因管理是一种合法的事实行为,又认为因无因管理而占有拾得物是无权占有(侵权行为),就会导致规则、制度和逻辑上的混乱,也会对价值判断产生困扰。
公证过的房屋买卖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相关规定,只要房屋公证合法且不属于禁止买卖的情形,所有权人就有权进行买卖。同时,所有权人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并可在其不动产或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但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私
机动车转移登记的情况和办理流程,介绍了办理转移登记所需的证明和凭证。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机动车贬值的估算方法,包括实体性贬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主观察法、使用年限法和行驶里程法。
期房被司法拍卖后的处理方式。当被执行人购买的期房被司法拍卖时,竞买人可凭法院司法拍卖文书办理房屋产权变更。房屋登记部门需协助办理,依据《房屋登记办法》规定完成相关手续。涉及人民法院或仲裁委员会生效的法律文书要求登记时,房屋登记机构应予以办理并在房屋登
动产和不动产在经济学上的定义和区别,以及它们在法律上的区分。动产是可以移动而不损害其经济价值的物,如金钱、器物等;不动产是不能移动或移动会损害其经济价值的物,如土地和建筑物。动产和不动产可以互相转变。在法律上,得失变更、诉讼管辖及涉外法律适用、税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