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遗失物是指发现并实际占有该遗失物的行为,它由发现和占有两个要件构成。发现是指认识物品所在的行为,而占有则是对物品在事实上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发现和占有两者缺一不可。需要注意的是,拾得并不一定要求拾得人在物理上支配该物品,只要符合一般社会观念即可。拾得遗失物是一种事实行为,拾得人的行为能力与此无关,即使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仍然可以成为拾得人。
遗失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明确占有保护的依据
认定遗失物管理人有权占有,将能明确对其占有保护的依据。当其占有被第三人侵夺时,其有返还占有的请求权。通常认为,无权占有也受到占有保护。然而,筆者认为,这种保护并不是针对无权占有者的本权(无权占有本身就没有本权),而是基于对社会秩序的保护。基于这种保护,不能认可无权占有者享有返还原物的物权请求权或债权请求权。
管理人有了本权,就可以发生占有连锁。例如,管理人占有的遗失物被第三人侵夺,那么管理人的占有转化为间接占有,有权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占有回复请求权)。此时,失主是上层次的间接占有人,管理人是下层次的间接占有人,第三人是(无权)直接占有人。
2、明确必要费用返还请求权及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依据
在无因管理的债务中,遗失物管理人有必要费用请求权。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进行管理或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支付的必要费用。”我国《物权法》第112条第1款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向拾得人或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该条规定明确包括遗失物管理人的必要费用请求权。然而,如果认定遗失物管理人没有占有权,就必然否认其必要费用请求权。其一,《物权法》第112条第3款规定:“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侵占即无权占有,条文中的侵占包括故意和过失侵占。如果失主拒绝返还必要费用,无因管理人可以拒绝返还拾得物(占有抗辩);而恶意无权占有人则没有这个权利。其二,善意无权占有人的必要费用返还请求权是以不当得利为基础的。我国《物权法》第243条规定:“不动产或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及其孳息,但应支付善意占有人因维护该不动产或动产支出的必要费用。”该条规定中,权利人对善意无权占有人必要费用的偿付义务,是不当得利债务的效力,而不是无因管理债务的效力。
遗失物的无因管理人是在知道遗失物属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管理的。如果认为其对遗失物的占有是无权占有,从是否知情的角度来看,就无法将遗失物管理人归类为善意占有者。而如果将管理人的占有归为恶意占有者,又会使其丧失必要费用的请求权。同时,这也与规定“恶意不受保护原则”的立法意图不符,使“恶意不受保护原则”陷入尴尬的境地。
无权占有分为恶意占有和善意占有。在拾得人进行无因管理而占有遗失物的情况下,其主观方面与恶意占有和善意占有的主观方面存在原则上的区别。因此,管理人的占有并不是无权占有。
占有只是管理的必要条件。只有以占有为前提,才能对遗失物进行无因保管和保存行为。无因管理制度排除了管理行为的违法性,换句话说,无因管理是一种违法阻碍事由。无权占有则是一种剥夺有权占有者的违法行为。
占有是一种法益,因为无因管理而占有遗失物,并不剥夺本人的法益。因为对遗失物进行无因管理的基本事实是:本人先丧失了占有权,而管理人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为他人管理,客观上满足为他人管理的条件。管理人的管理行为除了保管行为之外,最重要的目标是使物归其主。这是对法益的维护,而不是对法益的侵犯。可以存在为他人利益的(狭义)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但不可能存在为他人利益的无权占有。
事实行为是债务发生的一种类型。引发债务的事实行为有违法事实行为和合法事实行为。因违法事实行为产生的债务,被害人是债权人;因合法事实行为产生的债务,行为人是债权人。如果认为无因管理是一种合法的事实行为,又认为因无因管理而占有拾得物是无权占有(侵权行为),就会导致规则、制度和逻辑上的混乱,也会对价值判断产生困扰。
遗失物品的报警与立案问题。一般情况下,因个人过失遗失物品警方可能不受理,但如果遗失物品被他人侵占并拒不归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报警并申请立案。文章还介绍了立案的定义、侵占罪与拾得遗失物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起点数额和行为对象价值确定等问题。
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案件中,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登记名义人李某无权处分的情况下,基于善意取得了房屋抵押权。文章解读了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抵押权方面的应用,包括其理论基础和构成要件,并认为银行以善意取得的方式取得了抵押权。房屋的真正所有权人胡某应向李
《民法通则》中关于物权归属中的无主物的相关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无主物可以按照先占原则确定所有权归属。但具体归属问题存在争议。《物权法》中有关遗失物、埋藏物和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规定了善意取得的条件以及遗失物处理办法。拾得人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或公安机
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溯及力。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有两种规定方式:从公布之日起生效和公布后过一段时间再施行。失效时间也有两种方式: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失效和自然失效。关于溯及力,我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