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行的客观状态理论,无主物与遗失物的区别在于发现时是否处于被埋藏于他物之状态。如果是,则为埋藏物;否则为遗失物。如果遗失物长时间埋藏于地下,则为埋藏物;而如果埋藏物露出地面被他人拾得,则为遗失物。
对于无主物,当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时,根据先占原则取得所有权。而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根据该规定进行处理。例如,根据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91条的规定,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的案件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书应当详细说明财产的种类、数量以及要求认定财产无主的依据。
申请主体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公民申请的情况包括发现无主财产或知道原主但原财产所有人已经死亡且无继承人对财产主张权利的情况。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的情况包括在其主管范围内发现无主财产或财产的原所有人是其成员或与其有经济联系,但该原所有人无继承人等情况。
申请必须向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申请必须以书面形式提交。申请人应当详细说明财产的种类、数量、特征、现存放地等,并提供要求认定财产无主的根据。
在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认定财产无主的情形包括财产所有人已不存在或无法确定所有人、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拾得的遗失物、漂流物、失散的饲养动物经过公告满3年无人认领以及无人继承的财产。
对于认定财产无主的申请是否受理,应当审查是否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被认定为无主财产的必须是有形财产,无形财产或精神财富不属于认定无主财产的范围。
财产所有人确已不存在或者不知道谁是财产所有人,权利的归属问题无法确定,需要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财产的所有人不明或失去所有人的状态持续一定期间,不满法定期间的情况下,即使所有人已消失或不明,也不能申请认定为无主财产。
申请必须以书面形式提交。申请人应当写明申请人的姓名或名称、住所,财产的种类、数量、形状、所在地以及请求认定财产无主的根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都有资格作为申请人。
认定财产无主的案件由财产所在地的基层法院管辖,以便该法院调查事实并对财产采取临时性的保护措施。如果符合以上条件,法院应当立案受理。如果申请不符合条件或财产有主,法院将裁定驳回申请。
拾得遗失物不归还的法律后果,包括可能面临的民事诉讼和刑事责任。拾得遗失物后,拾得人有报告、保管和归还的义务。不当得利和侵占他人财物将构成犯罪,并受到处罚。拾得人应妥善保管遗失物并及时归还给权利人,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拾得人的义务,包
中国关于封闭空间遗失物归属的法律判定。依据中国《民法通则》,遗失物采取不取得所有权主义,失主可通过程序追回。法律明确规定了拾得人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归还遗失物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历史立法采取奖惩并重的方式处理遗失物问题。现行民事立法尚未明确规定支付报酬问
城市房地产法中的登记内容,包括总登记、初始登记、转移登记、变更登记、他项权利登记和注销登记等。各类登记均有其特定的申请人和申请时限,并需要提交不同的证明文件和合同资料。这些规定确保了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运作和权益保障。
原始取得包括生产,获取孳息,先占,添附,拾得遗失物,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善意取得,时效取得和国家强制取得等。通过生产而取得产品的所有权是一种原始取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始取得方式。先占是以所有的意思表示占有无主动产而取得其所有权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