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9条规定,对于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情况下,不再给予行政处罚,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该规定的目的是要求行政机关提高行政处罚的效率,同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限制处罚权的滥用。然而,该规定在立法表述和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该规定中的“发现”一词使得行政机关在行使处罚权时由被动变为主动,只要违法行为在两年内被发现,行政机关就有权决定是否处罚。此外,起算点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例如,如果一个人在两年期限后被行政机关发现其违章建筑,并拟作出处罚,但在这两年期间违章建筑一直存在,那么是否可以认定违法行为已经终了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根据《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对于违章建筑的处理需要考虑建设行为和建设结果对规划的影响两个因素。因此,行政部门认为,如果当事人所建设的建筑物不符合规划,违章建筑对规划的影响就始终存在,应视为持续状态。这一观点在涉及多个违法行为所建造的违章建筑中尤为明显,如在公路红线控制区内的违章建筑、水利工程中管理范围内的违章建筑等。
政府可以限期拆除,如果当事人拒不自行拆除,县级政府可以依法强制拆除或者申请法院强制拆除。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68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如果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83条,对于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如果被责令限期拆除,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并自行拆除。如果继续施工,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如果建设单位或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违章建筑的法律定义和分类。根据地方法规和规章,违章建筑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违章建筑是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而建造的建筑物,需强调其专有名词内涵。城市规划法规定违章建筑需满足有权认定机关认定和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条件。《拆迁条例》中对违章建筑的处理是根据
企业拆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首先分析了企业房屋性质对拆迁补偿的影响,包括租赁办公用房、自有产权办公用房和违章建筑的处理方式。接着讨论了租赁合同剩余期限对补偿方案的影响。最后,文章指出了拆迁补偿存在的问题,如补偿范围是否遗漏、补偿标准是否公平合理
海口秀英区长流镇琼华村发生的一起执法人员殴打妇女、儿童的事件。事件起因于违章建筑拆除,对违章建筑的认定标准、强拆的法律定义及暴力执法的处罚等进行了法律解读。文章还评价了暴力抗法和暴力执法,探讨了违章建筑拆除与居民居住权的平衡问题。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
城管是否具有执法权的问题。执法主体分为法定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法定机关委托行政机关三类。国务院或省级政府可决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但人身自由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部分大城市通过地方立法授予城管立法权,但并非所有城管都具有执法权。地方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