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行政法学界,对于行政主体的概念的确立经历了一段时间。行政主体是指具备行政职权、能够产生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够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与西方国家的概念相比,我们国家所使用的行政主体概念有所区别。西方国家通常将行政主体限定为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非国家的公法人,如公共组织、公团、公库、公共会社等,而不包括作为政府部门的行政机关。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关系一方当事人的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
根据上述特征,我国只有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予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二者在概念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存在重要的区别。
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行政法律关系都是由行政管理法律关系的发生、存在而产生的。行政主体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都可以成为一方主体,而其他行政法主体只能在某一种或某几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出现。例如,在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构成关系的双方主体;在行政法制监督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构成关系的双方主体;在内部行政关系中,行政主体与国家公务员等构成关系的双方主体。严格来说,行政主体只有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才具有真正的行政主体地位。在其他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处于不同的法律地位,这些不同的法律地位是由其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中最重要的一种。首先,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其他行政法律关系的存在都是由行政管理法律关系的存在而产生的。其次,行政主体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都可以成为一方主体,而其他行政法主体只能在某一种或某几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出现。此外,行政主体,尤其是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法主体具有相对恒定性。尽管行政机关有时也会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关系,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行政机关都是以行政法主体的身份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因此,行政法学研究行政法主体时,通常将行政主体的研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是密切相关的概念。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的一种,也是行政主体中最重要的一种。在行政主体中,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只占很小比重,国家基本的主要行政职权都是由行政机关行使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将“行政机关”作为行政主体的代名词。例如,《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所使用的“行政机关”相当于行政主体,实际上包括了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国务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人员构成及其职权。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国务院依法履行多种重要职能,包括制定行政法规和向全国人大或常
国家行政机关的定义、职能和角色。国家行政机关是统治者通过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包括最高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其主要职责涉及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通过强制和非强制手段进行管理。行政机关由人大产生并受其监督,以确保国家事
孔某某对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作出的不予撤销房屋所有权证决定书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一案。经过法院一审二审,最终确定房屋所有权证的合法性。行政复议机关认为,被申请人作出的决定书属于行政重复处理行为,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并驳回申请人的行政复议申请。同时,
本文从行政征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行政征用补偿的特征和法律制度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征用补偿制度的建议。文章首先对行政征用进行了概述,指出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