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复议法 > 行政复议主体 > 行政主体理论的形成

行政主体理论的形成

时间:2024-05-20 浏览:4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7862

行政主体理论的起源

行政主体理论是一种外来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9年一些行政法学论著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行政法教科书都开始采用行政主体概念,并详细阐述行政主体的定义、种类和资格要件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行政主体理论。

行政主体理论的出现原因

行政主体理论在我国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行政法学界对行政组织角度的研究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行政法学研究恢复以来,许多学者开始从组织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研究行政组织,或者仅仅对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进行事实性描述。然而,这种情况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不满。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研究角度来研究行政组织。因此,行政主体理论应运而生。

2. 国外行政主体制度及理论的引入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对国外行政法制度的了解,法国、日本等国的行政主体制度及理论被引入中国。学者们在研究行政组织之外接触到了行政主体这一全新概念,并将其引入到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中。

3. 行政诉讼实践的需求

1989年4月4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并于1990年10月1日生效。这标志着行政诉讼制度的全面建立。在面对行政诉讼的问题时,其中之一是如何设定被告制度。尽管《行政诉讼法》已经对此作出了规定,但仍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论证。不久之后,从行政主体的角度解释行政诉讼被告制度的观点逐渐获得学术界的认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 自由选择制度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 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与限制

    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条件和主体限制。行政强制措施只能在特定情况下实施,并且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条件。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实施,并不得超出其职权范围,其实施主体是具有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或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是维护法律的实

  • 专利行政复议的定义

    专利行政复议的相关内容。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的争议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申请复议需满足条件:主观认为权益受侵犯,并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15日内提出。复议由申请人启动,不能由国务院专利

  • 公租房遭遇强拆,如何维权
  • 合同生效的要件
  • 地方性法规备案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