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安抗辩权是中国《合同法》中一个相对先进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保留了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并吸收借鉴了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的精华。
传统大陆法系对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仅限于“财产显著减少,有难以履行的可能”的规定,但并未具体表述商业信誉的丧失、技术机密的泄露等原因可能导致相对人履约能力的丧失。中国《合同法》突破了这一限制,将商业信誉的丧失作为判断相对人失去履约能力的标准之一,并通过概括性的规定将一切有害于合同履行的行为都纳入不安抗辩权的判定标准中,拓宽了不安抗辩权的使用范围。
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合同先履行方并没有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或提前履约的权利。这一规定充分照顾了后履行方的期限利益,避免了先履行方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要求后履行方提供担保或提前履约的不公平情况。同时,后履行方可以自愿提供担保以避免对方中止履行后可能造成的损失,这体现了《合同法》的先进性。
《合同法》明确规定,如果后履行方在合理期限内未能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先履行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这一规定有效地防止了不安抗辩权的滥用,保护了先履行方的利益。
根据中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7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时,可以暂时中止履行合同,并应立即通知对方。当对方提供充分保证时,应继续履行合同。如果没有确切证据而中止履行合同,中止方将负违反合同的责任。《合同法》明确规定了不安抗辩权的行使规则,包括先给付义务人的中止履行、解除合同以及后给付义务人的违约责任。
综上所述,不安抗辩权的设立在中国《合同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充分考虑了行使条件、先履行方和后履行方的权益,并完善了救济方式,有效地防止了不安抗辩权的滥用。不安抗辩权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效力,为当事人提供了合理的保护和救济。
三种抗辩权的区别与联系。三种抗辩权在主张权利人、法律义务及行使权利的时间上有所不同。然而,它们的联系在于目的相同、适用范围相同、权利效力相同以及行使方式相同。不安抗辩权和先履行抗辩权适用于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合同,而同时履行抗辩权则无此要求。
合同法中不安抗辩权中止履行的形式。根据法律规定,当对方出现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以及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时,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债务。在行使不安抗辩权时,应及时通知对方,若对方提供适当担保,则应恢复履行债务。
不安抗辩权的含义、性质和成立条件。不安抗辩权是一种延期抗辩权,允许一方在对方无法履行合同或有不能履行合同的风险时中止履行,直到对方提供证明其履行能力或担保为止。不安抗辩权的成立条件包括双务合同当事人一方应先履行义务且对方存在履行障碍。行使此权利需要慎
提前终止权是否构成不安抗辩权的问题。在双务合同中,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在对方履行能力严重恶化时,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可以中止履行,这构成不安抗辩权的行使。不安抗辩权的行使需满足一系列条件,如合同双方存在债务关系、对方出现履行能力恶化等。同时,《民法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