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履行一方享有中止履行的权利,这是不安抗辩权的消极方面。当先履行一方行使此权利时,其意思达到对方即发生法律效力,从而使该方可以暂停或延迟履行合同,而不会因此负有迟延责任。中止履行与终止合同有所不同,中止履行是暂时的,而终止合同则是永久的。
先履行一方还享有等待后履行方恢复履行能力或请求其提供适当担保的权利。等待履行也属于不安抗辩权的消极方面,而请求提供担保的权利则属于积极方面。先履行一方有权要求后履行一方提供适当的担保,以消除不安抗辩权的效力。担保的适当性取决于保证人的信用,通常情况下,后履行一方提出担保应获得先履行一方的同意。然而,如果有证据证明保证人的信用可靠,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先履行一方应同意提供担保。物的担保效力较强,只要后履行一方提供有效的物的担保,先履行一方不得拒绝。
先履行一方还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当先履行一方行使不安抗辩权时,若对方不能提供履约担保,先履行一方有权解除合同。德国和法国的法律并未规定先履行一方在对方提供担保前就可以解除合同,但对于对方不能提供担保的情况,法律也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引发了学者们的争议。在我国合同法中,明确规定先履行一方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也未提供适当担保的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
在现代社会中,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双务合同时,往往不是同时进行,双方履行义务的期限也不一致。面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情况,任何先履行一方都不会愿意将自己的经济利益交给未来的变数。因此,不安抗辩权作为一种预防措施,能够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使合同关系在各个阶段都能贯彻公平原则,让先履行方获得相应的救济手段。
法律经济学理论认为,法律活动的目的是追求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即追求效率最大化和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实施能够将社会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如果不采取不安抗辩权制度,当后履行方出现无法履约的情况时,先履行方只能按照合同履行,而所有支出都有可能因对方最终不履行而成为不必要的浪费。相反,如果采取不安抗辩权制度,先履行一方就有权及时解脱出合同,并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从而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合同判决生效后是否可以再主张不安抗辩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在合同纠纷通过诉讼解决并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能再行使不安抗辩权。只有在符合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条件下,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并且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及时通知对方并提
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构成和效力。构成条件包括双方存在同一双务合同、债务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等。效力方面,后履行一方有权在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履行不当时拒绝其履行要求,且行使不安抗辩权时仍可行使顺序履行抗辩权,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不构成违约。
依法行使抵押权的条件和特别约定,以及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抵押权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行使抵押权,同时建议签订房地产抵押合同时增加特别约定以保护抵押权人利益。不安抗辩权的行使需满足后给付义务人履行能力明显降低等条件,先履行义务人需提供充足证据,并且债
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它适用于双务合同,在异时履行的情况下更为常见。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只有在先履行方的债务已届清偿期,并提供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时才能成立。满足条件时,后履行方可以主张不安抗辩权,暂时中止合同履行并要求先履行方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