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房屋买卖 > 二套房 > 青岛二套房要如何认定呢

青岛二套房要如何认定呢

时间:2023-11-01 浏览:6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309
“二套房”是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简称,是指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的,借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房贷房。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二套房认定标准

一、家庭单位认定

根据本规定,二套房的认定以借款人家庭为单位进行。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

二、住房面积标准

根据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出具的家庭住房总面积,借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必须高于当地平均住房水平。

三、住房贷款情况

已经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家庭,再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房屋被认定为二套房。对于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2015年最新二套房认定标准

根据2014年9月30日由央行、银监会联合发文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对于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购房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贷款购房时,金融机构执行首套房政策。

二套房认定情况

1. 若借款人已经购买过一套房并且商业贷款已结清,再次贷款购房被认定为首套房。若贷款未结清,则被认定为二套房。2. 若个人名下有两套房,其中一套已还清,另一套未还清,再次贷款购房被认定为二套房及以上。3. 若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房,其中一方使用商业贷款,另一方使用公积金贷款,婚后双方以夫妻名义共同贷款,若贷款已还清,银行可以根据借款人偿付能力、信用状况等因素灵活把握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若贷款未还清,则被认定为二套房及以上。

二套房契税计算方法

契税范围

契税是指以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契税应缴纳的范围包括土地使用权出售、赠与和交换,房屋买卖,房屋赠与,房屋交换等情况。

契税税率

二套房契税实行3%~5%的幅度税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3%~5%的幅度税率规定范围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具体税率。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纳税期限

契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纳税人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的当天,或者纳税人取得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的当天。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契税征收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在契税征收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

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后,征收机关应向纳税人开具契税完税凭证。纳税人持契税完税凭证和其他规定的文件材料,依法向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应向契税征收机关提供有关资料,并协助契税征收机关依法征收契税。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银行审查购房贷款的二套房认定标准

    银行审查购房贷款的二套房认定标准。文章列举了七个具体的认定标准,包括家庭成员名下已有房产、个人名下已有房产并再次贷款购房、个人贷款购买住房后出售再贷款、首次购房使用商贷后再次使用公积金贷款、婚前一方曾贷款购房婚后以另一方名义申请贷款购房以及婚后双方共

  • 银行审查购房贷款时的二套房认定标准

    银行审查购房贷款时的二套房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七大认定标准,包括父母名下有住房、未成年时名下有房产、个人名下有全款购买的住房、个人贷款购买住房并已结清、首次购房使用商贷再次购房使用公积金贷款、婚前一方曾贷款购房婚后以另一方名义申请贷款购房以及婚后双方共

  • 刘女士咨询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问题

    夫妻共同财产的问题,包括婚前房产和婚后购买的房产的所有权及分配问题。根据婚姻法规定,婚前财产属于个人所有,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对于婚后共同还贷的部分,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对于婚后购买的第二套房产,主流观点是认定

  • 买房首付比例的相关政策

    关于买房首付比例的相关政策。在不同城市,首套房首付比例因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而异。购买二手房的首付比例至少为30%,购买二套房则不低于70%。同时,购房首付支付需注意房屋交付、产权风险及银行贷款审批等问题,建议去房管部门办理网签手续。

  • 二套房贷认定标准对东莞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新的房贷政策对二套房购买家庭的认定
  • 婚前一套房,婚后再买,算二套房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