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房屋买卖 > 二套房 > 怎样去判定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标准

怎样去判定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标准

时间:2020-05-25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9310
通过贷款记录可以认定是否是首套房。商业贷款买房时,认定首套房的标准是认房又认贷的;只要在银行有过按揭贷款记录,都不再享受首套房待遇,一切要以银行信贷记录为依据。如果之前贷过款,即便名下已经没有住宅,银行也不会按首套房来贷款;但名下有房无贷,再贷款也算二套;也就是说,名下无房无贷才能按照首套房计算,这是银行界普遍的认定标准。

公积金贷款的政策和商业贷款截然不同,只认公积金贷款记录,不认商业贷款记录,也就是说,即使使用过商业贷款买房,但是没有使用过公积金贷款,买房还是算首套。

同时也和名下房屋套数无直接关系,即使名下有房产,不在限购的房屋内,只要没有使用公积金贷款,公积金贷款买房就算首套。

另外,以下几种情况的判定标准要注意:

1自己有住房,给成年子女购房

如果父母名下住房的房产证上写有成年子女的名字,再为子女购房,算第二套;否则,算第一套。

2自己有住房,以未成年子女名义再购

根据新的政策,家庭成员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即未成年子女也是被划为家庭范畴的。所以以未成年子女的名义申请贷款购房时,就会按照二套房政策执行。

3未成年时名下有房产,成年后再贷款购房

根据目前银行“认贷又认房”,如果不出售现有房产的情况下,再贷款购房是属于二套房的,将按照二套房的政策执行。如果按过去政策,未成年时的房产只要没贷款,再申请房贷不算二套。

4有全款购买住房,再贷款购房

过去只“认贷”,这种情况不算二套房,但现在加了“认房”,虽然没有贷过款,但只要是在房屋产权交易系统中能够查到名下有房产,在不卖掉且申请贷款的情况下,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

5有贷款购买住房,结清出售后再贷款购房

目前银行对二套房认定是“认房又认贷”,也就是说虽然贷款买的房产出售以后,家庭名下已没有任何住房,但因为其之前有贷款记录,再申请房贷也会被算作二套房。

6名下有房,再使用公积金买房

目前公积金贷款政策也比较严格,只要名下有房,即便从未使用过公积金贷款,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也会被算作二套房。

7婚前一方贷款购房,婚后以另一方名义再购且户口不在一起

夫妻双方结婚后虽然户口没有落在一起,但在民政局有结婚登记。银行在批贷时除要求借款人提供户口本外,还会要求借款人提供婚姻状况证明,而结了婚的夫妻是不能提供单身证明的,所以另一方再购房时也会被算作第二套房。

8婚后共同贷款购房,离异后再购房

只要央行的征信系统中能够查到房贷记录,那么即便离异后房产判给一方,另一方再贷款购房时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这使得很多试图通过“假离婚”来规避二套房新政的想法也付诸东流。

9名下有商业公寓,再购普通住宅

根据目前的政策,商业公寓不在限购之列,所以再购普通住宅仍算首套。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二套房贷认定标准对东莞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住建部颁布的二套房贷认定和实施标准对东莞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银行严格按照新标准执行,导致部分购房者被认定为二套房,增加了购房成本。同时,该政策对东莞楼市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改善型需求客户和大户型洋房楼盘成交量下跌。开发商对此作出反应,调整策略并延后入

  • 家庭单位的标准

    家庭单位的法律定义以及房屋认定标准。夫妻和未成年子女以及成年单身个人均视为一个家庭单位。在首套房和二套房的认定上,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的认定标准,包括贷款情况、房屋登记系统和征信系统的查询结果等。在限购城市,无论贷款是否结清,都按照二套房政策执行。

  • 首套房,二套房首付比例是多少

    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比例的规定。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于第三套及以上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有更高的要求。同时,文

  • 北京市二套房首付比例是多少?

    北京市二套房首付比例的问题。政府规定二套房首付比例为收入的70%,近期房贷政策调整,二套房贷款比例和利率有所上涨。此外,还讨论了二套房贷款首付与首套房的差异,以及已签购房合同并备案后是否可以退房的情况。具体情况需看当地规定,在决定退房前,应仔细研究购

  • 名下有一套房,卖掉后再重新买一套,算第二套房吗
  • 婚前一套房,婚后再买,算二套房吗
  • 西安买房如何算首套房,怎样认定二套房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