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层商品房的购买资格取决于是否能够办理产权证。如果能够办理产权证,则具备购买资格;如果不能办理产权证,则无法购买。
1997年12月,李女士与一家房地产公司签订了《北京市内销商品房预售契约》,并支付了全部购房款项。当时,开发商并未告知李女士所购买的是尚未办理法律手续的加层房。1998年11月,规划部门发现李女士购买的商品房项目在未取得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私自增加了1号至4号楼的两层,增加了3500平方米的面积。因此,规划部门作出了罚款并保留使用的处理措施。1999年4月,房地局根据规划部门的处理决定,同意为购买加层房的业主办理房产证。
在此期间,李女士得知自己购买的房屋在签约时没有预售许可证明,但并未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合同退房。相反,她于2001年9月办理了入住手续并进行了装修。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在此后,李女士将房地产公司起诉至法院,声称该公司已构成欺诈,并要求法院判令房地产公司双倍赔偿房款、装修费、利息等共计118万元。一审法院审理后,支持了李女士的诉讼请求。
被告房地产公司不服判决,提起上诉至市一中级法院。
市一中级法院审理认为:房地产公司出售给李女士的房屋确实是违反规划的加层房,而且在销售时该房屋没有预售商品房许可证明,房地产公司存在过错。然而,李女士在得知情况后,并未要求解除合同,而是入住并装修了争议房屋。因此,房地产公司的售房行为并不构成欺诈。最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了李女士的诉讼请求。这一案例提醒消费者,维权既要合法,也要及时。
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装修款补偿是否合理的问题,并介绍了合同有效的条件和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同时,文章还阐述了商品房买卖中何时可以要求退一赔一的情况,包括出卖人隐瞒房屋事实等情形。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建议购房者及时委托专业律师处理。
商品房买卖中的法律陷阱,包括广告陷阱、销售陷阱、“五证”陷阱和合同陷阱。开发商常常在广告中夸大配套设施,利用消费者心理设下陷阱,以及在合同中留白或选择性填写等。此外,文章还讨论了购房资格转让协议的有效性,法律对于购房指标的转让并非物权范畴没有明确的禁
老家乡镇上小产权房的购买问题。小产权房只有使用权,无法取得正式房产证,存在法律风险。购买需遵守土地管理法和宅基地规定。共有产权房可以购买,但需注意权益分配和后续处置问题。小产权房买卖纠纷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摘要关注小产权房的法律风险、产权特点以及解决
无产权证房子的购买问题。建议避免购买未取得合法产权的房产,因为我国实行严格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未登记获得权属证书的房产转让行为被禁止。对于通过银行按揭购买房产,购房者只拥有部分产权。解决撤迁房产权纠纷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和法律程序。在购买房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