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劳动仲裁时,申请人应按规定如实填写《仲裁申请书》,共三份,其中两份由申请人本人或代理人提交给仲裁委员会,另一份由申请人保留。
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工商部门查询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资料。
如果申请人是用人单位,还需提交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本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等。
包括劳动合同或协议、工资单、工牌、上班打卡记录、同事的证人证言等。
当事人申请仲裁时,应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并按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书应包括以下事项:
1) 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 仲裁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
3)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4) 申请仲裁的日期。
仲裁委员会应在收到仲裁申请后五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如决定受理,应在五日内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如决定不予受理,应说明理由。
仲裁庭应在开庭前五日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日期和地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对申请人按撤诉处理,对被申请人可以作出缺席裁决。
仲裁庭应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先行调解处理劳动争议,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如达成协议,仲裁庭应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如未达成协议,仲裁庭应及时作出裁决。
仲裁庭应在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决。如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经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裁决作出后,仲裁庭应制作仲裁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适用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数额较小的经济债务等纠纷的解决方法
解决多种纠纷的方法。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及小额经济债务等,可采用亲劝法,通过亲朋好友的劝说达到解决效果;对于邻里间的堵路、用水等纠纷,可用亲身体验法,让当事人现场感受问题的严重性。联合调解法适用于影响广泛、涉及多领域的群体纠纷;急事急办法则用于时间
劳动纠纷的法律援助相关事宜。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经济困难的劳动纠纷当事人可申请法律援助,包括请求国家赔偿、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劳动争议的产生源于劳动权利和义务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主体的利
差旅费的纠纷是否属于劳动纠纷,取决于其性质。差旅费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等。企业应建立规范的差旅费报销制度,包括补贴标准、住宿标准、出行交通工具乘坐标准等,以控制差旅费用,防止违规行为。
拖欠农民工工资后相关的经济补偿方式和法律手段。当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时,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其支付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等,并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调解协议达成后用人单位未履行,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或执行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