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有第(一)项、第(二)项或者第(三)项规定的行为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1)无理抗拒、阻挠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的;
(2)不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要求报送书面材料,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
(3)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履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的;
(4)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的。
2、法律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三十条
1、保障劳动者权益原则
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地位而言,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提供法律保障。对于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应当进行查处和处罚。
2、公开公正原则
劳动监督检查执法活动原则上应当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劳动监督检查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监督检查的执法依据。劳动监督检查的职责、内容、举报投诉电话也应该向社会公开,既保障了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也是社会公众监督的重要途径。公正原则要求劳动检查监督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执法中要平等地对待任何行政相对人,不搞差别待遇。实施处罚时,必须依法办事,要按照违法的情节、损害的后果等因素,综合确定处罚的数额。
3、高效、便民原则
在监督检查执法活动中,相关部门应尽可能不影响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并及时查处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严格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监督检查事项,提高工作效率,不影响用人单位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及时处理违法违纪行为。这一原则,贯穿于《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始终。按照这一原则的要求,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的电话、监督检查机构的地址,设立举报投诉信箱,有条件的可以开通网上举报,方便群众举报。
4、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首先要求行政机构明确处罚的目的是教育当事人,促使其自觉遵守法律。即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但也不能只教育,不处罚。既要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给予必要的处罚和制裁,又要通过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实现监督的双重功效。
工伤认定的申请途径及时效。工伤认定由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申请途径包括通过用人单位或劳动者直接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劳动者在遭受事故伤害或职业病后应及时申请工伤认定,不同申请主体有不同的申请时限,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请的,劳动者或其直系亲属
劳动诉讼律师费用的计算方式和收费标准。根据争议标的的金额,律师费用按比例分段累计收费,涉及财产关系的案件考虑主要因素包括耗费时间、法律事务难度、委托人承受能力等。不同地区收费标准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共同制定。对于不涉及财产关系的民事案件,
我国的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及其重要性。单位在事故伤害发生或被鉴定为职业病后30日内需提出申请,劳动者也可自行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在60日内作出决定。把握申请工伤认定时效对保障受伤职工权益至关重要。单位和劳动者都有责任在规定时限内申请,且特殊情况可延长
劳动者提前辞职的通知期限和工资问题。劳动者应按法律规定提前30天递交辞职报告,雇主不可因此克扣工资。单位压缩工资若是为了限制劳动者离职或作为押金则不合法。用人单位存在克扣、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时,劳动者可寻求劳动监察部门解决,并依法维权。《中华人民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