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情节轻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可对私自会见当事人的仲裁员进行批评教育、解聘等处理。
2. 被解聘的仲裁员在五年内不得再次被聘为仲裁员。同时,仲裁员所在单位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分。
3. 若私自会见行为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对私自会见当事人的仲裁员进行处罚。
劳动者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申请工伤认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过程中,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或证明案件事实。若劳动者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可能会对其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以下是主要的证据类型:
包括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事实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工资单、劳动合同中的押金收据、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通知书、出勤记录等。
例如职业中介机构的收费单据。
如工伤或职业病后的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寄出举报材料的邮局回执等。
例如劳动保障部门告知投诉受理结果或查处结果的通知书等。
此外,《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若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而用人单位不认同,用人单位有举证责任。
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为一年,期间会因为不同情况有所中断或中止。申请劳动仲裁时,需递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经过仲裁委员会受理决定后组成仲裁庭。仲裁程序包括答辩、公开进行、当事人到庭义务等。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基础上先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会及时作出裁决,裁决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
劳动仲裁庭人员缺席的处理方式。对于申请人缺席,若收到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中途退庭,视为撤回仲裁申请;对于被申请人缺席,可以进行缺席裁决。申请劳动仲裁不需提供证据,但提交材料要求严格,包括登记申诉表、申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