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情节轻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可对私自会见当事人的仲裁员进行批评教育、解聘等处理。
2. 被解聘的仲裁员在五年内不得再次被聘为仲裁员。同时,仲裁员所在单位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分。
3. 若私自会见行为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对私自会见当事人的仲裁员进行处罚。
劳动者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申请工伤认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过程中,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或证明案件事实。若劳动者无法提供相关证据,可能会对其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以下是主要的证据类型:
包括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事实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工资单、劳动合同中的押金收据、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通知书、出勤记录等。
例如职业中介机构的收费单据。
如工伤或职业病后的医疗诊断证明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寄出举报材料的邮局回执等。
例如劳动保障部门告知投诉受理结果或查处结果的通知书等。
此外,《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若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而用人单位不认同,用人单位有举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关于劳动仲裁终局裁决的上诉问题。当事人对于劳动仲裁裁决无权上诉,但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终局裁决包括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劳动争议仲裁的受理范围包括确认劳动关系等争议,而管辖则根据劳动合同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的内容,涉及案件信息、审理过程、申请人的诉求、被申请人的答辩、事实查明、证据确认、裁决结果等方面。裁决结果分为一裁终局和非一裁终局,并说明了裁决书的生效及司法救济方式。文章还提到了裁决书的使用说明,包括裁决书的签署、送达及执行等细节
劳动仲裁的程序及相关执行过程。裁决生效后,当事人可凭裁决书向用人单位执行,如单位拒绝履行,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一般需约6个月。仲裁程序包括申请仲裁、受理决定、开庭通知等步骤。申请劳动仲裁需满足一定条件和提交相关材料,仲裁委在收到申请后的五日内作出受
仲裁法对争议的可仲裁性的规定,包括当事人资格要求、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合同纠纷的范围以及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范围。同时,也指出了不适用仲裁的纠纷类型,如涉及身份关系的纠纷和行政争议等。另外,特殊纠纷如劳动争议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调整不适用仲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