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职工由于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的活动而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显然,这种规定是从鼓励良好道德风尚的角度考虑的。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时间、地点,职工抢险、救灾、救人而负伤、致残、死亡的,都应当被认定为工伤。
(1)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的,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负责人指定,但从事直接关系本单位重大利益的工作的;
(2)经本单位负责人安排或者同意,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科学试验、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工作的;
(3)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造成职业病的;
(4)在生产工作的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5)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6)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活动的;
(7)因工、因战致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单位工作后旧伤复发的;
(8)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以及其他意外事故造成伤害、失踪的,或者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9)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
(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对于职工发病后是否须立即送医抢救问题。
基于普通人对医学的认知水准,和突发疾病的特性,条例未要求职工本人或其单位对职工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立即就医诊治,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的。同时,从权利义务相对均衡角度来看,在司法实践中职工发病后未及时就医,在下班后病情突然加重在初始发病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如将职工未能立即就医诊治排除在之外,因其未能及时就医诊治所承担的责任与所应获得的工伤保险权利显然不成比例。故上述第二种情形应属于事后判断,职工在上班期间、工作岗位发病,是否立刻送医抢救不宜作为认定视为工伤的必要条件。
2.对“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时间起算点问题。
“48小时”的时间起算点从初始发病即开始计算,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和突发疾病紧迫性的特征。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尽完善,导致工伤保险承担了过多其他社会保险应当承担的责任,视同工伤在特定情形下成为职工家属获得国家经济帮助的救命稻草。但法官审理案件必须遵循法律,“48小时”抢救时间从初始发病起算,更符合法律本意。
工伤是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赔偿的,如果没有工伤保险,可以由用人单位来进行赔偿,因此在确定赔偿之前需要进行工伤认定,看是否符合工伤的标准,然后再根据工伤的等级来获得相应的赔偿,但是根据特殊规定,救人也是属于工伤。
员工新入职发生工伤的处理方式。新员工有权申请工伤认定并享受工伤待遇,需提交相关材料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伤保险赔偿流程包括填写申请表、提供工伤认定和鉴定书、身份证明和银行卡复印件等。单位需按要求申报工伤并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否则个人可在一年内申请。如单
承包经营企业的工伤处理流程及责任。工伤认定条件包括工作时间内外因工作原因受伤等多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工伤待遇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企业需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如实行承包经营,工伤保险责任仍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员工在上班期间发生交通事故并承担次要责任时,能否认定为工伤的问题。依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员工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工伤。具体责任认定和流程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工伤鉴定的定义、程序及相关规定。工伤鉴定是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工伤相关事项进行鉴定的过程,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鉴定确认等。职工需在医疗终结后携带相关资料到当地社保机构申请伤残等级评定,并交纳鉴定费用。同时,《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工伤认定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