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人污染环境的民事责任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因环境污染侵犯他人财产权、人身权等其他权益而应负的法律责任。第二种是因生态破坏侵犯他人财产权应负的民事责任。第三种是因其他侵犯他人环境权益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我国相关立法主要规定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即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1229条的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侵权人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赔偿。
受到水污染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排污方因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不承担赔偿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如果水污染损害是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水污染损害是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排污方的赔偿责任可以减轻。如果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在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在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排污方需要证明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遭受损失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赔偿。
受到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依法赔偿损失。
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如果完全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由第三者承担排除危害和赔偿责任。
总之,不同的环境污染行为将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根据具体情况,污染者可能需要承担排除危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本案涉及甲地区某生活用品厂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活用品厂添加了新的生产项目,导致大量黑色粉末和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周围居民认为厂方的行为损害了他们的合
在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主要法律依据分散于《民法通则》、环境基本法与单行法之中。此外,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也与之密切相关。1986年的《民法通则》对各种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作了原则规定。此外,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的民事责任规定、第130条关于共同侵权民事
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
民法在环境保护中有其独特的作用。1986年的《民法通则》对各种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作了原则规定。结合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民法通则》第134条列举的承担民事责任的十种形式中,适用于环境污染案件的有五种,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