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法规 > 劳动法律条文 > 离休干部的待遇规定

离休干部的待遇规定

时间:2023-08-16 浏览:3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8297

自建立老干部离休制度以来,离休费一直是按干部本人原工资的100%发给。为体现离休干部生活待遇从优的政策原则,1982年4月《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中规定,1921年7月1日到1949年9月30日各个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离休后原工资照发。干部离休后,按其参加工作的不同时期,每年分别发给一定的生活补贴:

1、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按本人离休前标准工资,每年增发2个月的工资作为生活补贴。

2、1937年7月7日到1942年12月31日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每年增发1个半月工资作为生活补贴。

3、1943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每年增发1个月的工资作为生活补贴。

1983年,随着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对建国前参加工作的部分老干部实行离休制度,对企业中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也实行了退休后养老金按本人标准工资100%发放的办法,并根据参加工作的时期不同发给1—2个月的生活补贴。按规定享受的“生活补贴”,当年1至12月不论哪个月批准离休或退休的,都从批准之日按1年1次全额发给,从第二年起,在每年1月份发给。从而保护了这部分老工人的利益,缓解了干部与工人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

为切实保障企业离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使他们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从1997年7月1日起,对企业离休人员(含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按规定享受原工资100%退休费的老工人),改按宁政发[1994]34号、[1996]30号文件规定调整离休费。解决了我区企业离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离休费待遇不平衡的问题。并规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企业离休人员随同国家行政机关离休人员增加待遇的办法调整离休费,不再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企业离休人员有关待遇的规定;企业离休人员l一2个月年度生活补贴的计算口径及津贴项目、丧葬、抚恤等也相应改行国家行政机关离休人员的待遇(宁夏回族自治区统一核定的基本离休费及各种补贴一览表)。

离休干部死亡后,其丧葬费标准按职工上年度月社会平均工资的3个月计算支付;抚恤金按离休干部本人标准工资的前4项(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加调增离休费部分的10个月标准计发;另外,按本人离休费标准加发3个月生活补助费。

从2003年1月1日起,离休干部(含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遗孀生活费标准发放调整为: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遗孀,其没有固定收入的,每月标准由260元调整为290元;1945年9月2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遗孀,其没有固定收人的,每月标准由195元调整为225元;1949年9月30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遗孀,其没有固定收入的,每月标准由170元调整为200元;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的开支渠道按原渠道列支。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把自己擅长的事当做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如何将自己的擅长之事作为事业来实现自我价值。作者认为,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更容易获得快乐,职业选择不应仅仅基于爱好,而应思考自己的核心优势所在。正确的职业观应该是为人民服务,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职业,并兼顾无私奉献与按劳分配的原则。

  • 员工福利费的定义和内容

    员工福利费的定义和内容,包括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等,详细列举了员工福利费涵盖的范围,如职工医药费、生活困难补助等。同时,也明确了不属于员工福利费的开支范畴。

  • 在招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

    招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告知义务并需留下书面证据,招聘广告中不得存在就业歧视,以及求职者可能出现的弄虚作假情况。用人单位需仔细审查求职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等情况,以避免招聘童工、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不能胜任工

  • 个体工商户是否需要为员工交社保?

    个体工商户是否需要为员工交社保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个体工商户在雇佣员工时有义务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这是强制性的规定。不交社保的企业会面临行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包括罚款和赔偿员工损失。员工可以通过提交仲裁申请书、仲裁受理、开庭审理、仲裁调解和仲

  • 离职员工工资计算:是否享受自动离职工资?
  • 破产清算临时工是否享受破产安置待遇
  • 自动离职待遇与辞职的一样吗
劳动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