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告的身份证明材料以及有效联系方式;
2、被诉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存在的材料;
3、原告与被诉行政行为具有利害关系的材料;
4、人民法院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5、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1、受理机关的不同:行政诉讼由法院受理,行政复议由行政机关受理,一般由原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受理,特殊情况下,由本级行政机关受理。
2、解决争议的性质不同:人民法院处理行政诉讼案件属于司法行为,适用行政诉讼法;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争议属于行政行为的范围,应当适用行政复议法。
3、适用的程序不同:行政复议适用行政复议程序,行政诉讼适用行政诉讼程序。行政复议程序简便、迅速、廉价,但公正性有限;行政诉讼程序复杂且需要更多的成本,但公正的可靠性大。
4、审查强度不同: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只能对行政主体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而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对行政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
5、受理和审查范围不同:《行政复议法》的受案范围要广于《行政诉讼法》。此外,《行政复议法》还规定对国务院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
以上便是关于行政诉讼的材料和起诉条件的相关知识。行政诉讼的材料包括原告的身份证明材料、被诉行政行为存在不当的材料、有利害关系的材料、起诉状等其他材料。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在受理机关、解决争议性质、适用程序、审查强度以及受理和审查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引用法条:[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以及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可以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的相关程序和规定,包括判决、裁定、上诉、申诉等方面的内容。整个文章的法律程序严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案件中享有起诉权利,起诉期限一般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期限,最终由法院决定。同时,提起行政诉讼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原告认为具体
简易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所需满足的条件,包括违法事实确凿、具备明确的法定依据以及处罚较为轻微。同时,也提及了《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被告确定的相关规定,如复议机关的处理方式、委托组织的行为和行政机关撤销等情况下的被告确定。
行政复议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的情形。主要包括被申请人或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情形、行政复议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的情形以及法律规定可以停止执行的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案件管辖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