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10年6月,小刘入职一家网络公司,担任网络编程工程师一职,双方于当月签订了一份“聘书”,该“聘书”就小刘的职位、工资、试用期限等方面进行了约定。聘书签订后没几天,小刘便向单位交了一份辞职书,提出要离开公司。由于公司刚起步,在老板的挽留下,小刘同意暂时不辞职,只是休假。小刘休假了16天之后,又回到公司上班。
2010年8月起,公司便按照“聘书”的约定,每月向小刘支付2800元工资,小刘一直在公司工作到了2011年5月。
小刘认为试用期满后,公司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赔偿金,但公司拒绝了这个要求。
2011年底,小刘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了仲裁,请求公司支付试用期满后即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间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仲裁机构裁决公司应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1.3万余元。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公司认为,双方在试用期内签订了聘书,虽然不严密,但是依然确定了工资和岗位,具有劳动合同的性质。小刘休假后再次回来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希望过渡一段时间,出于这种情况公司才同意接受小刘的。
【说法】
法院认为,原告公司诉称双方签订的“聘书”应视为《劳动合同》,被告小刘对此予以否定,认为该“聘书”仅是“入职通知书”而已。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双方自建立劳动关系后应当签订的是书面劳动合同,原、被告之间的聘用书难以确认为合同。
其次,“聘书”明确约定“试用期满后您(被告)将与公司(原告)签订《劳动合同》”,说明“聘书”有别于《劳动合同》,这进一步证明了原告“聘书”视同《劳动合同》的观点不能成立。为此原告公司应当支付被告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最终法院判决,对原告公司无需支付被告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的诉请不予支持。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合同纠纷的知识,小编为您推荐:
是合同违约还是商标侵权?
整体衣柜非合同约定板材惹纠纷
卖家后悔低价售房引合同纠纷
公司如何确定年终奖基数的问题。文章指出,年终奖的计算方式和意义应被正确认识,作为正向激励导向的部分,不应被视为成本或负担。企业应通过制定年度激励计划来激励员工,从年度绩效目标入手,核算出合理的激励计划。年终奖金应适当平均化并与员工沟通。此外,需要区分
严重失职的法律判定标准以及处理方式。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严重失职导致用人单位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受到法律关注。以案例说明,单位依据合法的规章制度解除严重违纪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仲裁过程中,单位提供的经员工签字认可的《员工手册》成为判定员工是否严重
辞退、辞职和自离三种情况下的薪资标准比较。辞退时,用人单位需足额支付员工工资,赔偿金视辞退原因而定;辞职情况下,员工因个人原因辞职通常无赔偿金,若因单位因素离职则应有赔偿;自离则按旷工处理,达到一定天数可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辞职
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相关问题。文中详细阐述了《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试用期长短的限制,提醒企业和员工遵循相关规定,避免因违规而被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支付赔偿金。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