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4年《仲裁法》颁布之前,我国已有多个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对仲裁机构、仲裁程序和仲裁裁决等问题作了规定。然而,对于当事人是否有权申请撤销裁决以及撤销裁决的情形和程序等问题,这些规定基本上没有涉及。在仲裁裁决救济方面,主要是通过法院在执行阶段对裁决进行审查,对违法的仲裁裁决不予执行。《仲裁法》的实施后,除了保留上述不予执行裁决程序之外,还增加了撤销裁决程序,即法院可以通过撤销裁决和不予执行裁决两种程序对裁决进行司法监督。这一制度的引入完善了我国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制度。
在研究起草《仲裁法》过程中,关于是否应该规定撤销裁决程序存在不同的观点。反对意见认为,既然有执行程序,就没有必要再规定撤销程序,这样会对仲裁实施双重监督。规定撤销程序实际上会导致重复审查,不符合一裁终局的原则。而肯定意见认为,仅仅依靠执行程序的监督是不够的,还需要规定申请撤销程序。这既符合仲裁制度的需要,也符合国际社会的趋势,与其他国家的仲裁立法规定相一致。经过争论,立法者最终采纳了肯定者的观点,在《仲裁法》中设立了裁决撤销程序。这种做法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少仲裁工作中的失误,主要目的是加强法院对仲裁一裁终局权力的监督,防止仲裁权的滥用。
然而,在起草《仲裁法》的过程中,我国片面地强调了法院对仲裁的司法监督,却忽视了对法院自身的监督,以及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特点对公正仲裁的影响。因此,《仲裁法》中关于撤销裁决的具体理由和程序的规定存在问题,其中的某些缺陷可能导致某些法院滥用权力,曲解法律精神,偏袒一方当事人的利益。特别是考虑到我国涉外仲裁机构的裁决也要承受我国法院的双重司法监督,撤销裁决程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败诉方滥用的手段,阻碍当事人在胜诉时申请外国法院承认与执行裁决。因此,如果撤销裁决程序在司法实践中随意使用,将会使其成为仲裁制度中的一个致命漏洞。
《仲裁法》颁布实施六年多来,包括撤销裁决在内的立法缺陷和司法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了,许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要求重新修订仲裁法。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有关撤销裁决的立法规定,重新检讨有关撤销裁决的司法运作。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司法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制度,而且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商事仲裁环境,提高我国涉外仲裁的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国际商事仲裁事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权问题,以及仲裁裁决的类型、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撤销终局裁决的方式、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和劳动者工作年限的合并计算。对于管辖权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时法院应如何处理。同时,文章还明确了仲裁裁决的类型和中级人民法院
美国业余体育争议的非诉讼解决方法,主要通过仲裁解决。美国仲裁协会负责处理与业余体育运动有关的争议,包括参赛资格、兴奋剂问题等。仲裁裁决虽然不是最终且有约束力的,但仍是首选解决方法。美国仲裁协会拥有权威性和专业的仲裁员,仲裁程序规范,为当事人提供公正高
涉外仲裁当事人申请外国法院承认仲裁裁决的程序。文章介绍了国际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背景以及中国涉外仲裁当事人的申请程序,并建议委托专业律师办理申请事宜。同时,文章还涉及涉外仲裁中的法律适用,包括程序法律适用和实体法律适用,以及涉外仲裁适用实体法律的三大
撤销仲裁裁决的六个要求。包括仲裁员行为违法、对方当事人隐瞒证据、违反法定程序、伪造证据、仲裁事项超出仲裁协议范围和没有仲裁协议等情况。如果存在这些情形,当事人有权申请撤销相应的仲裁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