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仲裁的监督是必要的,但过度干预会对仲裁的顺利进行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阻碍、扼杀仲裁制度的发展。
与司法裁判相比,仲裁的优点在于程序灵活快捷、仲裁费用低廉、保密性强,能够避免司法程序的拖延和损耗。
如果法院过度干预仲裁,对仲裁裁决的实体和程序进行全面的审查,就会使仲裁成为诉讼的翻版,仲裁的优势不复存在,仲裁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法院对仲裁的监督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定位仲裁的价值取向,即效益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仲裁裁决的终局性和司法审查权的关系。
承认裁决的终局性和不对裁决进行实体审查,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事人选择仲裁,是为了避免在司法上诉程序中耗费过多的时间和金钱,尽快了结争议,这就是仲裁的效益原则。
仲裁的公正包括仲裁程序的公正和结果的公正。由于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局限,实体公正往往难以获得和衡量。所以,健全的审判制度能够为利益冲突的当事人提供一个公开场所,让他们在尽可能平等的条件下充分表达自己的要求和理由。最后,由受过专门训练且富有经验的第三者依法作出裁判。通常,在完成这一切之后,我们所谓的法律的正义也就实现了。
在法院对仲裁的监督中,如果允许对仲裁进行实体审查,允许就仲裁裁决上诉,则势必牺牲仲裁一裁终局的优势,使仲裁的作用无法发挥。而即使允许上诉,也不能保证结果一定正确。世界上也不存在百分百完善的诉讼程序。而如果确定仲裁的一裁终局制度,则必然要求不对仲裁的实体进行审查。从各国仲裁立法的发展过程来看,法院监督作用的着眼点已从在裁决实体内容进行监督以维护法律的统一性和公正性转向从仲裁程序上保证仲裁的公平进行;从全面的监督转向重点原则的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应当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对当事人申请或者外国法院请求我国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外国法院判决或者仲裁裁决,我国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我国法律,或者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进行审查,裁定
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方式与解决其他各种商事纠纷一样,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形式,用仲裁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的涉外仲裁制度始建于50年代,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各地已经组建了150多家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
国际商事仲裁,又称对外经济贸易及海事仲裁、涉外仲裁等,是指不同国家的公民、法人将他们在对外经济贸易及海事中所发生的争议,以书面的形式,自愿交由第三者进行评断和裁决。为国际商会常设仲裁机构。内国法院仅限于为ICSID裁决提供便利和给予司法协助。为美国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