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为保护本国产业或限制进口而采取的各种非关税措施。与关税壁垒相比,非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关税税率一旦确定,往往会公布于世,使出口国企业相对容易获取相关信息。然而,非关税壁垒措施往往不公开,或者制定了繁琐复杂的标准和手续,给出口商带来困扰和适应的困难。同时,一些国家还会针对某个国家采取特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增加了非关税壁垒的差异性和歧视性。
“两反一保”是指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简称,是WTO贸易救济措施的一种临时性形式。根据《GATT1994》规则,当进口产品以倾销、补贴或数量扩张的方式对进口成员方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损害、威胁或阻碍时,允许进口成员方政府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以消除或减轻这种损害或威胁,保护产业安全,维护市场正常的贸易秩序。
反倾销是指国际贸易中一国向另一国出口某一产品的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行为。由于倾销被认为是一种价格歧视的体现,各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采取反倾销措施以反对和禁止来自其他国家的倾销行为。反倾销壁垒是一种控制进口的手段。根据WTO协议的规定,各成员国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因此各成员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合法有效地进行反倾销调查。自1904年加拿大首次颁布反倾销法以来,新西兰、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也相继颁布了自己的反倾销法。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反倾销措施逐渐带上了贸易保护的色彩,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
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对本国的进口替代品或出口产品提供财政支持。根据WTO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补贴分为禁止的补贴(红区)、可申诉的补贴(黄区)和不能申诉的补贴(绿区)。由于补贴可能使受补贴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具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许多国家采取反补贴措施来规避这种影响。反补贴措施是受害国家采取的一系列补救措施,以应对另一国实施的补贴措施。反补贴措施对国际贸易具有双重影响,合理使用可以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但过度使用则会成为限制他国商品进口的壁垒。
赊销风险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信用短缺成本和坏账成本。为了有效控制赊销风险,提出了六个方面的信用管理措施,包括选择客户、确定信用条件、制定保障条款、事中控制、货款催收和坏账追讨等。旨在降低赊销风险,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保障
[摘要] 本文从国际贸易政策类型分析入手,阐述了美国保护性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及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和对策。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非关税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非关税措施从此成为各国对外实行贸易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了与其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来,对外贸易更是飞速发展。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增长15%左右,比2007年的增速有所放缓。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些国家逐步取消了对中国的高关税贸易壁垒,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一国的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而使得另一国国内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受到损害的行为即为倾销。如美国与加拿大关于进口马铃薯征收特别倾销税的纠纷。美国政府认为,加拿大的征税行为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并向GATT申诉,要求解决加拿大对进口马铃薯征收反倾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