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金与违约损害赔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定金的适用不以实际发生损害为前提,只要发生一方当事人违约的事实,无论违约行为是否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实际损失,都将导致定金的适用。定金罚则具有强烈的惩罚性,只针对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的情况,而无论这些违约是否产生了实际损害或产生了多大损害。而违约损害赔偿则必须以存在实际损害为前提。
2.定金不是法定的赔偿总额。如果认为其为法定赔偿总额,在定金数额低于实际损害额的情况下,非违约方则不能在要求对方承担定金罚则后,再赔偿其超出部分的损失,这违反了公平原则。
3.在定金罚则和损害赔偿责任并存时,应当首先考虑适用定金罚则,不应当以定金罚则和损害赔偿责任的并用将导致超过合同标的价金为由,减少定金的数额。同时,损害赔偿应当贯彻完全赔偿的原则,当事人应当取得之赔偿以其实际发生的损失为限,违约方的损害赔偿额应当依照违约的实际损失予以核定。在定金数额不低于实际损害数额时,不得再适用损害赔偿;如果定金数额低于实际损害数额的,则应当适用损害赔偿数额。但是由于定金罚则的适用,使得二者相加后,可能出现 “显失公平”的情形,即定金担保利益和损害赔偿金之和超过非违约方实际受到的损失数额,依照民法的公平与诚实信用原则,人民法院可以适度调整违约损害赔偿额。
合同中的定金比例问题。定金作为担保方式,其比例不能超过合同总金额的20%。合同中如约定超过此比例,则超过部分不能起到担保作用。定金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作用,如果一方不履约,可能需要双倍返还定金。同时,守约方可以选择适用定金条款或违约金条款,但不能两者都
购房定金退还的合理性问题。在开发商具备合法销售资格且业主违约时,定金可能不予退还。业主应采取保护措施,包括减少定金金额、谨慎签署认购书等。在特定情况下,如合同主要条款未达成一致意见、补充协议协商未成或国家新政策导致不符合购房条件等,购房者可以要求返还
合同欺诈是否可以索要赔偿的问题。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当一方不履行合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时,应承担违约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有欺诈行为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受害者可以
《合同法》中损害赔偿与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采取补救措施和解除合同的关联。当一方违约时,受害方除了可以采取实际履行和补救措施外,还可以要求损害赔偿。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可以并行,但赔偿的最高限额应以实际损失为准。支付违约金具有补偿和惩罚双重属性,可与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