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及时应诉,保护自身权益
任何国家的反倾销法和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都明确规定,对不应诉企业,调查机关有权根据其所能掌握的材料,包括原告的一面之辞,缺席断案,其结果往往是被课以惩罚性的高额反倾销税。就中国企业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一起反倾销诉讼背后,进口国生产企业的实质意图就是削弱外国同行的竞争力,直至将它们排除在本国市场之外。如果采取听之任之、消极回避的态度不应诉,就意味着将多年苦心经营开发出来的市场拱手相让:这块市场至少在长达5年的反倾销征税期内进不去,甚至更长的时间。郎使5年后取消了反倾销税,原有的进口商早已有了新的进货渠道。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不去应诉,反倾销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连锁反应。退出这个市场的商品急于涌人另一个市场,必然在另一个市场又引发一场低价竞销,从而引发新一轮反倾销,形成恶性循环。有的企业觉得应诉不一定能胜诉,花费又大,所以不去应诉。确实,谁也不能保证应诉百分之百必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应诉才能大大提高取胜的机率,通过应诉的实践才能把握再战的胜机。出口企业既然已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就应该与国际接轨,学会应对各种国际纠纷。通过反倾销应诉打“洋官司”,可以使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花费,关键看账怎么算,要多算不应诉失去市场的大账。只有积极参与反倾销的诉讼,进行充分、详实的论证,据理力争,才能保持在海外的市场,从而维护企业的利益。面对反倾销指控,企业应根据市场战略制订相应的应诉策略。如果是可有可无的市场,可不应诉,但是对欧美等重要的市场,则不能躲避。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