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8日,某进出口公司与国外S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约定向S公司提供一批价值为7564美元的针织裙,支付方式为T/T。进出口公司将货物交与某集装箱储运公司由上海运至墨尔本。10月16日,集装箱储运公司签发了提单,提单上载明托运人为进出口公司,收货人"凭指示",同时注明正本份数为3份。11月5日,货物在目的港清关、拆箱。12月14日,进出口公司通过代理向集装箱储运公司的代理询问涉案货物下落,被告知货物已被S公司提走。由于S公司始终没有支付货款,进出口公司遂以无单放货为由,诉请判令集装箱储运公司赔偿货物损失7564美元及相关退税损失,但进出口公司仅向法院提供了一份正本提单。
上海海事法院审理后认为,进出口公司与集装箱储运公司之间因提单的签发形成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集装箱储运公司的代理承认货物已放行给S公司,同时集装箱储运公司也确认货物被拆箱,故无单放货的事实不容置疑。然而,进出口公司在不能提到货物的情况下,本应取得向承运人索赔货物损失的权利,但由于其仅持有一份正本提单,因此权利存在瑕疵,对涉案提单项下货物的权利并不是一个完全、排他的物权。同时,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项下的权利可以随提单转移,进出口公司仅持有一份正本提单的情形使法院不能确定其在货物出运后仍是合同一方当事人,因此是否能行使合同法上的救济手段尚处于不确定状态。故法院认为进出口公司未能证明其完全具有主张货物损失赔偿的资格,判决对其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提单物权效力的行使须以全套正本提单为据。在交货环节中,按照航运惯例,货物被运至目的港后,提单持有人可凭一份正本提单向承运人主张提货,承运人在收回该份正本提单后,其余两份正本提单自动失效。另外,为避免发生在目的港出现另一提单持有人向承运人主张提货权利的情况,根据航运习惯,在目的港以外的地方要求承运人交付货物的,承运人有权收回全套正本提单。
本案中,进出口公司作为托运人通过诉讼途径以集装箱储运公司未凭正本提单放货为由,向其主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违约责任。进出口公司在举证了集装箱储运公司放货的事实后,必须进一步证明其在未收回正本提单的情况下将货物交于非提单持有人。
由于提单不仅是运输合同的证明,而且是承运人据以交货的保证,一旦被流转至善意受让人手中,即构成善意受让人与承运人之间的运输合同关系,也将产生善意受让人与承运人之间关于货物交付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基于提单的此种特性,进出口公司必须证明自己是唯一的提单权利人,即必须拥有全套正本提单。当进出口公司仅持有一份提单时,其无法排除有其他提单持有人存在的可能性,也即无法排除其余提单持有人凭正本提单向承运人主张提货的可能性。因此,进出口公司依单一提单,在目的港以外的地方主张提单权利,同时又不能说明仅存一份提单在手的理由,以此主张承运人无单放货的赔偿责任,显然不能获得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责任限制规定及其联系。该法参考了国际公约和惯例,包括单位责任限制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主体,但并非专门为承运人设计,且有明确的例外条款和侵权行为的限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承运人的利益。
CIF条件下买卖合同中滞期费的问题。在航次租船合同中,装卸时间、滞期费和速遣费是重要特征。CIF条件下,卖方需订立运输合同,但有时会产生滞期费争议。文章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了在卸货港产生滞期费时,卖方是否应向买方追偿的问题。第一个案例中,仲裁庭认为卸货时
《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汉堡规则》)中实际承运人制度的确立背景、规定及我国法律的引用。因航运实践中托运人与实际承运人不同常引发法律问题,为此,《汉堡规则》明确了实际承运人的概念和责任,区分了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的责任范围。我国《海商法》也引用了该
中国《海商法》第四十一条关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该合同涉及承运人和托运人,定义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的标的是海上货物运输行为,而船舶是履行合同工具。此外,合同具有双务、有偿、涉及第三人的特征,并且通常属于要式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