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难求助,又称海上救助,是指在任何水域中,外来力量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客货运费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救助的行为。
海难求助的法律性质涉及对救助人所实施的行为进行法律属性的认定。海商法领域中的海难救助行为属于民商法意义上的私法行为。然而,关于其具体的私法行为分类,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的观点包括无因管理说、特殊事件说、准合同说、不当得利说以及并存说。其中,广泛接受的是无因管理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区分自愿救助和基于合同实施的救助。这两种情况有明显的区别,因此需要根据海难救助的实施情况来确定其法律性质。对于自愿救助,其法律性质应属于无因管理。对于合同救助,其法律性质属于服务合同行为。至于请求和给付救助报酬所依据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对于自愿救助而言,是法定的鼓励条件,构成无因管理行为所生债权的权利内容;而在合同救助范围内,则是作为救助合同约定的报酬给付条件,并不存在射幸的色彩。
海难求助行为必须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由于海上风险远大于陆上风险,这一要件是确立海难求助制度的重要方面。我国《海商法》规定,救助行为必须在海上或海相通的可航水域中进行。
我国《海商法》认可的被救助标的是船舶和其他财产。其中,船舶指的是海商法第3条所称的船舶以及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艇。换句话说,救助船和被救助船中至少有一方必须是我国《海商法》所称的船舶,而另一方可以是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内河船、内湖船或总吨位不超过20吨的小船。
海难求助的前提是被救助标的必须面临可造成损失的真实危险。只有船舶或其他财产面临真实危险,才有必要进行救助。
自愿原则是海难求助的构成要件之一。自愿指的是救助方提供救助服务的自愿以及被救助方接受救助服务的自愿。对于救助方而言,自愿意味着在法律上和职责上没有对遇险海上财产提供救助的义务,救助成功后有权获得救助报酬,不提供救助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效果指的是遇险船舶或其他财产全部或部分得救。如果有救助行为,但没有救助效果,就不能要求救助报酬,海难求助也就无法成立。这是国际公约和各国海商法普遍接受的“无效果,无报酬”原则。
为了预防和减少海洋环境污染,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增加了“特别补偿条款”,鼓励救助人对可能或已经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船舶或船上货物进行救助。根据我国《海商法》第179条的规定,在其他法律或合同另有规定的情况下,即使救助未取得效果,仍有权获得救助款项。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重要性及其在船舶碰撞事故中的责任划分。文章介绍了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要件,阐述了正确理解和运用背离规则的情况,并指出海事执法人员在分析碰撞责任时,应根据事实经过和双方的避让措施来判断。文章还详细说明了船舶碰撞事故责任的三种情况。
共同海损的定义、分摊计算方法和构成条件。共同海损指在同一海上航程中,为共同安全而采取的牺牲和支付的费用,由各受益方按比例分摊。分摊根据各受益方的分摊价值比例进行。共同海损的构成需满足同一航程中的财产遭遇共同危险、共同海损措施有意且合理以及牺牲和费用需
船舶碰撞事故的处理程序。发生碰撞后,需采取紧急措施了解概况并报告。处理船体破损和油污染时,需采取措施减少进水、组织排水和堵漏,并处理火灾和油污染。对于人员伤亡和沉船,需立即抢救和施救,维持通航秩序和进行信息交流。航行前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主辅机情况、
海难救助的定义、概述、管辖规定以及构成要件。海难救助是指在任何水域中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等进行救助的行为。管辖规定包括专属管辖、地域管辖和有管辖权争议案件的管辖。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包括救助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被救物必须是法律所认可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