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共同海损制度起源于爱琴文化。在古希腊南端的爱琴海诸岛之间,商船频繁往返。最初,船舶和货物是由个人所有,后来出现了接受承运业务的情况。当航行面临危险时,为了减轻船只负载、避免船货全部倾覆,船舶会抛弃一部分承运货物,并共同承担海损损失。这种做法逐渐形成了习惯。罗马法开始有成文规定,最早见于《十二铜表法》中。随后,欧洲各国引用这一规定,并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其中包括波罗的海《维斯比法集》、荷兰《阿姆斯特丹法》、比利时《佛兰德法》、意大利《热那亚法》、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法》等。
随着贸易地区扩大到非洲西岸,商人的贸易利润变得更加丰厚,但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一些商人资金不足,于是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城兴起了海上贸易借贷。根据上述情况,商人们商定,如果他们获利归来,就要加倍还本;但如果在海上遭遇事故,就不需要还款。这种借贷方式后来传到了英国,并在伦敦的咖啡馆中洽商。当时,**咖啡馆经营最有信誉。商人们在咖啡馆中陈述借款还款、海外经营情况以及沿途遭遇,并由**咖啡馆记录成册。其中包括了关于为了大家的安全而作出的牺牲,由大家共同补偿的记载。当时,英国理算人公会根据这些记录制定了《实用规则》。为了在国际间适用,一些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商人们在英国《实用规则》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讨论,取长补短,最终于1890年制定了《约克-安特卫普规则》。
船公司提出的共同海损要求及收货人的处理方式。船公司要求收货人在目的港提货前提供共同海损分摊费用担保,共同海损是指在海上航程中,为共同安全采取的措施导致的特殊牺牲和费用。收货人应了解相关规则,在船方无免责过失的情况下可拒绝分摊,并通过理算机构处理。
船舶、货物和运费在共同海损情况下的分摊价值计算方法。船舶分摊价值基于完好价值或实际价值计算,货物分摊价值考虑装船价值、保险费及运费等因素扣除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后计算。旅客行李和私人物品不参与分摊。运费分摊价值则基于承运人承担风险并有权收取的运费,扣
共同海损的立法模式,主要依据《19约克-安特卫普规则》。在这种模式下,过失不影响共同海损的成立和理算,共同海损的理算与过失责任确认是分开处理的原则。若海损事故原因能确定是某一方不可免责的过失所致,非过失方可不参与分摊并向过失方索赔;若原因不明或属于可
共同海损的定义、构成条件以及分摊方式。共同海损指在航行途中,为了维护船货安全采取合理措施导致的特殊损失或额外费用。构成条件包括真实存在的危险、威胁船货安全、牺牲和费用合理且额外、挽救措施产生效果。分摊需由船方、货主等按获救价值比例共同承担。与单独海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