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使用童工的行为构成违法行为
时间:2025-05-11 浏览:1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007年1月,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在对某洗车场进行巡视检查过程中,发现该单位使用一名疑似童工的员工。经询问,该洗车场负责人解释说该员工是其亲戚,利用假期在洗车场锻炼,才工作了十多天,录用时已满16岁,但是不能提供该员工的身份证以及其他录用登记证明材料。监察人员立即与该员工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联系,当地派出所积极配合,开具了户籍证明,证明该员工出生于1991年5月15日,即该员工被录用时年龄未满16周岁,确实是童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根据《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国务院令第364号)第六条的规定对该单位处以五千元罚款,并责令在三日内将该童工送回原居住地交其父母。
国家法律禁止使用童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禁止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此外,《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国务院令第364号)中第二条也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该规定的第六条,用人单位若使用童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根据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对其进行处罚。同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还有责任责令用人单位限期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并交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照料,所需的交通和食宿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的特殊要求
为了解决一些用人单位随意招用人员、不认真核查年龄和身份情况,以及故意不保存招用人员资料而导致难以查证是否使用童工的问题,国家对用人单位的招用人员录用备案资料提出了特殊要求。根据《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必须核查被招用人员的身份证,并且不得录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用人单位应妥善保管录用登记和核查材料。根据该规定的第八条,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第四条的规定保存录用登记材料,或者伪造录用登记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处以1万元的罚款。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司裁员的法律规定和赔偿方式
公司裁员的相关法律规定和赔偿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特定情况下,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补偿计算涉及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月工资。此外,五险一金的缴纳在裁员过程中也有明确规定,包括缴纳至劳动合同终止日期及具体的缴纳比例。
-
公司裁员的赔偿标准及程序
公司裁员时的赔偿标准及程序。公司裁员需遵循劳动合同法规定,提前通知工会或全体职工,并说明情况。裁员时,应优先留用特定人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支付,具体标准视工作时间和工资水平而定。最高支付年限不超过十二年。
-
公司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履行哪些程序
公司进行经济性裁员所需履行的程序。包括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资料、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职工意见并修改完善方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方案并听取意见,以及公布裁减人员方案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同时,依据《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
实习期离职是否会导致工资扣押
实习期内离职是否会导致工资扣押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能克扣实习期离职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可采取多种途径要求支付工资,包括向劳动局劳动监察投诉、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个人老板。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并采取
-
病退的条件和要求
-
员工医疗期内的辞退问题
-
用人单位裁员的合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