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的权利可以分为两大类:股东的个人性权利和股东的公司性权利。股东个人性权利是指股东可以单独要求并实现的权利,如分配权利、认购股份的权利等。股东公司性权利是指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权利,如投资收益权。股东派生诉讼是因公司本身遭受侵犯而间接损害股东公司性权利,只有当公司因法定原因未起诉时,才可以由股东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而股东直接诉讼是因股东个人性权利受到侵犯,股东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股东派生诉讼是股东监督、纠正公司不适或违法行为的一种权利,应为共益权。股东直接诉讼是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即便成功,股东通过该诉讼所取得的利益也不归于公司。因此,股东派生诉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益权。
提起派生诉讼的根据具有二元性,即派生诉讼提起权源于股东作为股份所有人即出资人的地位,也源于股东作为公司代表人的地位。其中,前者是每个股东所享有的股东权的应有之义,而后者只有在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得以满足之后才能发生。而提起直接诉讼的根据仅具有一元性,即直接诉讼提起权仅源于股东作为股份所有人即出资人的地位。
在股东派生诉讼中,虽然公司和股东个人都是侵害行为的受害者,但公司是直接受害者,股东个人是间接受害者。原告股东提起诉权的目的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但也间接地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而在股东直接诉讼中,股东个人是侵害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原告股东行使诉权的目的是纯粹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非整个公司的利益。
在股东派生诉讼中,原告股东仅享有形式意义上的诉权,实质意义上的诉权属于公司,即形式意义上的诉权与实质意义上的诉权是互相分离的。因此,即使原告股东在派生诉讼中胜诉,胜诉的利益应归于公司,而非原告股东。倘若原告股东败诉,则不仅由原告股东负担该案的诉讼费用,该案的判决对公司产生既判力,其他股东不得就同一理由再次提起派生诉讼,公司的机关亦不得再就同一理由为公司提起直接诉讼。而在股东直接诉讼中,原告股东所享有的形式意义上的诉权与实质意义上的诉权是合一的,无论原告股东胜诉或败诉,一切利益和不利益均归属于原告股东,而非其所持股份的公司。
通过协商方式解决股东权益纠纷的重要性,并提出在解决纠纷时,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还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预防可能出现的纠纷。文章还详细讨论了股权确认、股东知情权和分配权以及股权转让等方面的问题,包括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的股权确认、股东权益的保障和实
股东派生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区别。前者是因公司遭受侵犯而间接损害股东权利,当公司未起诉时由股东提起诉讼,性质为共益权;后者则是股东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提起诉讼,性质为自益权。两者在产生原因、诉讼性质、诉权根据、诉讼目的和诉讼归属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股东诉讼是指股东纯粹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向公司或者其他人提起的诉讼。股东诉讼的情形主要有:请求支付已经合法宣布的股利的诉讼;要求查阅公司账簿和有关记录的诉讼;要求保护新股认购优先权的诉讼;对妨碍行使表决权提起的诉讼;因违反股东之间的协议提起的诉讼;对股东
作者以为各国对该种诉讼制度予以不同的称谓,表明了各国对其进行考察时所取的角度不同:“股东代表诉讼”这一概念强调在该类诉讼中,原告股东实际上代表着与其具有相同地位的所有股东而起诉[1];而“股东派生诉讼”这一概念则强调原告股东的诉权是来源于公司而非股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