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法的利益保护中心经历了两次历史变迁。现代竞争法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判例法,该判例法涉及反不正当竞争。当时,不正当竞争被认定为一种新的侵权责任类型,包括仿冒行为、商业诋毁、商业秘密侵犯以及其他滥用经济自由的行为。然而,当时的不正当竞争仅作为民法的一部分,并未独立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国家开始将消费者利益置于中心位置,将竞争法与消费者立法整合起来。在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保护消费者被视为直接且终极的目标,而非附带性的目标。消费者立法与竞争法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消费者虽然不是竞争关系的当事人,但竞争法却将其视为重点保护对象,并且其地位不断提升。这一现象既归功于消费者运动,更是因为竞争法突出保护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在竞争法立法初期,立法者主要关注保护同业竞争者的利益。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运动的兴起,立法者意识到消费者是承受竞争损失的终端。尽管竞争行为表面上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但竞争对手所受的损害最终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导给消费者。竞争行为呈现出“外部性”,而且消费者所遭受的损害往往比竞争对手更大,且不仅限于财产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人身损害。
成都市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条例。该条例规定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明确了监督检查的职责,并鼓励社会监督。同时,详细列举了包括假冒注册商标、混淆知名商品、误导企业名称或姓名以及虚假表示商品质量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现象。竞争在市场经济中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了消除消极后果,需要采取法律手段。中国于199月2日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旨在保护企业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仍存在商业贿赂、制售假冒产品等不正
河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旨在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该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经营者,明确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和范围,规定了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并强调政府应加强市场管理、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对假冒注册商标和仿
傍名牌现象对市场竞争秩序的扰乱问题。傍名牌现象日益普遍,涉及商品领域多元化,严重损害了驰名商标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傍名牌行为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企业傍名牌虽能迅速获利,但风险较高且非长久之计,涉及复杂的法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