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在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时,应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他们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进行裁减人员。如果用人单位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应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出于经营方面的考虑而进行的一种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的情形包括:
此外,裁员还需要满足人数上的要求:一次性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才能构成经济性裁员。不符合人数要求的情况下,只能逐一解除劳动合同。
除了满足实质要件外,企业在裁员时还应遵循相应的程序。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规定,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劳动合同法对裁员的程序进行了严格限制,加强了工会的干预力度,强化了工会的协调和维权功能,并赋予了劳动行政部门监督企业裁员的法定权力。
经济性裁员的相关内容。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困难或其他经济情况变化时,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但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和程序。裁员需提前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经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和批准。裁员实质要件包括企业破产重整、生产经
优化性裁员的合法性,指出我国没有明确规定优化性裁员的概念,只有经济性裁员的规定。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重大技术革新和经营方式调整等,优化裁员是合法的。经济性裁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并遵循法定程序,包括提前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征
怀孕女职工被解雇的最新赔偿标准。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怀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对于解雇孕妇的经济补偿,需按照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水平进行计算,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和程序,包括向工会或全
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的法定条件,包括实体性条件和程序性条件。实体性条件包括企业破产重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等。程序性条件包括提前通知被裁员工、被裁员工享有优先录用权、获得经济补偿金等。用人单位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