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欺诈的特点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从主观方面看,欺诈者必须具有欺诈的故意,即明知自己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且会导致被欺诈人产生错误认知,但却故意希望或容忍这种结果的发生,以此进行民事行为。从客观方面看,欺诈者采用欺骗的手段,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欺诈行为的客观后果是使对方当事人相信谎言,陷入错误判断,并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即与欺诈人进行了民事交易行为。
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的规定,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时,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将被视为欺诈消费者行为:
食品经营活动的法律要求。食品经营者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食品安全;符合经营场所要求,具备相关设备和设施;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妥善贮存食品并处理不合格食品。
特价商品不退还的法律处罚问题。商家若存在特价商品不退还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将受到工商管理部门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处罚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规定,严重违规者还可能面临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同时违法行为将
广告策略应遵守法律规定并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刘俊海指出广告不能滥用,要维护消费者利益。虚假广告是欺诈行为,广告主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和民事责任。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开发商广告的监管,出台新规定要求广告必须真实。
商家拒绝开发票的问题,商家拒绝开具发票涉嫌偷税漏税。国税局表示消费者有权利要求商家开具发票,商家提供发票是应尽的义务。商家要求消费者支付额外费用才能开具发票是不正确的。国税局对正规税务代理机构有管理措施,但对其他机构监管尚不明确,存在假账和黑中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