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一样,都受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劳动关系双方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及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合同约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者权益的规定,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非全日制劳动者同样享有。这些规定包括劳动条件、劳动安全、劳动保护、职业危害防护等方面,同时也包括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同样有权享受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节假日。
1. 工资计算周期不同:
全日制用工一般按日计薪,工资不得低于月最低工资;非全日制用工则是以小时计酬,其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工资结算支付的周期通常最长也不超过十五天。
2. 带薪年休假规定不同:
全日制用工劳动者按照《职工带薪年休假》及《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的规定,享受带薪年休假。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在国家法律中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例如上海市规定非全日制工作人员原则上不适用年休假办法,但可以根据双方约定来执行。
3. 加班工资支付规定不同:
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加班的,用人单位需按照规定支付加班工资或调休。对于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工作超过工时限制及加班问题的处理,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过,一些地方规定超过工时限制的非全日制用工应视为全日制用工,例如北京市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每日工作时间超过四小时的视为全日制从业人员。此外,非全日制用工不存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别,因此不存在支付休息日加班工资的问题。
4. 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支付规定不同:
国家法律并无明文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加班是否需要支付加班费。各地地方性法规对此有不同的规定。例如,深圳市规定用人单位在法定休假日安排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标准工资的300%支付工资。北京市规定用人单位招用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其小时工资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法定休假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上海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根据仲裁实践经验,建议按照百分之三百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
非全日制用工在法定节假日的权益保障问题。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一样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调整,非全日制劳动者享有包括休息休假权在内的劳动者权益。非全日制用工特征包括工资计算周期、带薪年休假、加班工资支付和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支付等方面的不同规定。各地地方
城市管理中临时工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临时工在城市管理队伍中缺乏正式身份和执法权,工作内容单调重复,缺乏培训,经常受到指责,且流动性大。这些问题影响了临时工的工作效率和城市管理的效果。
劳动法对于临时工并没有具体规定,相关规定都在《劳动合同法》中。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
《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