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不法之徒无视国家的法律,利用各种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表现出极大的欺骗性、贪婪性和危害性,使其成为近年来诈骗犯罪之中一种十分突出的犯罪形式,亦是现阶段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活动中的重点打击对象。97年刑法第224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为
2024-03-02
1、利用假公章签合同是一种合同欺诈违法行为,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合同违法行为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
2024-02-06
合同对方的履约能力。有的合同对方缺乏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这样的合同即使签订得再好,也是一张废纸。在签订合同之前应掌握相对方的资信。有的没有签订合同的资格,或者伪造虚假的资格,如用旧的营业执照,假授权书假章等。有的代理人擅自超越代理权限,以被代理人
2024-02-04
预防合同诈骗的方法包括:判断项目真实性时要注意对方的经营范围;注意合同公证和见证的内容,不要被外在形式蒙蔽;核实对方人员和单位的真实性;注意交易过程中的反常现象,避免人货分离;利用政府职能部门和金融系统资源核实抵押物品的真实性;对不熟悉的购货人尽量避
2024-02-03
合同又称“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形形色色利用合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案件中,经济合同所占比例最大。在这里,笔者认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能作为区分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的依据。
2024-02-02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六十四条和第一百六十七条的规定,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签订的合同对被代理人有效,但代理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时,代理人需
2024-02-01
依据我国相关税法的规定,签订阴阳合同逃逸税务查处的,当事人应该主动向税务部门申报税务,补交偷逃的税款。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
2024-01-30
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在法律上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代理人因为不履行职责或者不完全履行职责导致被代理人受到损害,代理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如果代理人和相对人故意串通,损害被代理
2024-01-24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合同成立后,如果京东卖家无货,买家可以要求退款或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如果卖家存在欺诈行为,买家可以
2024-01-20
个人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税收制度,欠缴个人所得税将会对个人的征信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加强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建设,我国开始实施个人所得税申报信用承诺制,对严重失信的个人所
2024-01-16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如果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
2024-01-10
订立合同前应对对方的法律地位、经营范围、资信状况以及近期的经营业绩、商业信誉进行必要的考察,如当事人自己进行了解有困难,可以向对方当事人所在地的工商部门进行查询,并且可以通过对方同行业或相关企业进行了解。对合同进行恶意履行的情况非常复杂,但在订立合同
2024-01-10
在民法上,所谓欺诈是行为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而是对方做出错误意思表示订立合同的行为。欺诈的构成通常需要以下条件:。一般情况下,欺诈行为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但如果法律、合同或者交易习惯有告知义务而当事人沉默不作为,也构成欺诈
2024-01-03
消费者购买到假烟后可以要求商家赔偿已付价款的三倍。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如果商家有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赔偿金额为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但最高不超过
2024-01-01
当前存在着各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活动的情况,主要特点有:伪造各种假证件来迷惑对方,利用优惠条件骗取大量货物,以销售紧俏商品为诱饵骗取定金,先预付少量贷款或定金来骗取大
2023-12-31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