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分类:
1993年我院印发《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来,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中,又提出一些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现解释如下:
2023-10-13
除上述情况外,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通常不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2023-10-06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包括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等,《最高院解释》也规定“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2023-10-05
根据2006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否则将遭受一定的行政处罚。
2023-10-05
网络暴力事件的始终,不存在任何强迫行为。无论是首次传播,还是二次传播或多次传播都是网民的自发使然。纵观网络暴力事件的传播内容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些话题:虐待、第三者、极度自私等等,不是违法的,就是悖逆公德的,或者是人们的情感较难接受的。在整个网络暴力的传
2023-10-03
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对于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秉持的原则是:侵权行为地、被告住所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在该解释中,针对日益活跃的信息网络,专门就侵权行为实施地以及侵
2023-09-30
《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转载,是指报纸、期刊登载其他报纸期刊已发表的作品的行为。《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2023-09-29
因怀疑自己的丈夫与陆某有不正当关系,近一段时间以来,廖某连续六次在网上发表言论,称陆某与自己的丈夫通奸长达两年。廖某还称陆某被现场发现后仍然劣性不改,并多次堕胎。廖某已经侵犯了陆某的名誉权,应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责任。
2023-09-29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0年颁布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2012年颁布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及国务院2000年制定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其中,《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一至第五条从不同层面规定了网络犯罪的刑法问题,规定了五类网络犯罪
2023-09-27
用网络电话打骚扰他人是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影响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以对骚扰者处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2023-09-26
是什么?企业在建立商业秘密保护系统和符合商业秘密条件的前提下,有权依据中国法律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商业秘密权利人在已采取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和符合商业秘密条件的情况下,认为其商业秘密受到侵害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向公安机关申请,要求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2023-09-25
须有侵犯网络著作权的不法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和第48条规定了各种不同的侵犯著作权的使用行为,主要包括: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因此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网络作品是受著作权保护的客体。因此,网络作品符合《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有关著作权及作品规定,理
2023-09-24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所发生的侵权行为。网络侵权是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网络侵权行为与传统侵权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行为。网络服务提
2023-09-22
前者的主要手段表现为通过计算机指令将他人账户上的存款转移到虚开的账户上,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一家公司的计算机下达指令,要求将现金支付给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另一家公司,从而窃取现金。在邮电通信领域,网络犯罪以盗码并机犯罪活动最为突出。负责该案的美国联邦检察官
2023-09-21
网民有言论的自由,但在行使自已的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首例“网络暴力”案的判决,就有很好的法治教育作用。
2023-09-21
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与缺陷,以及法律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网络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购物的便利,但也存在缺陷,容易引起纠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多项法律保障措施,如三倍赔偿、个人信息保护、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消费者维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等,以保护消费者
信息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以及网络空间中隐私侵权的情形。网络隐私权涉及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信息,具有客体扩大化和数据化的新特点。非法收集利用个人数据、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网络黑客的破坏活动以及擅自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网络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对象广泛,手段多样,且具有高互动性和隐蔽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将初步探讨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操作上是可行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阻止所有侵权行为,但可通过采取过滤和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害扩大,因此承担连带责任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