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某高中毕业后,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心急如焚。经历了多次招聘会,由于学历低,他总是被雇主拒之门外。为此,蒋某决定努力学习,准备参加高考。然而,他没想到连续两次高考都未能考上,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一天,蒋某失望地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提供假证的人。蒋某心生一计,掏出500元,让对方为他伪造了一张某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第二天,凭借伪造的学位证书,蒋某被一家计算机公司录用。公司答应给他每月8000元的工资,并与他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中没有约定试用期。然而,蒋某一开始就发现自己的能力太低,根本无法胜任公司分配的工作。因此,他请求公司先安排一个非常简单的工作,以熟悉流程为由。然而,一个月后,公司发现蒋某连这个最简单的工作都无法胜任,开始对他的学历产生怀疑。经过与学校核实,公司得知蒋某的硕士学位证书是伪造的。于是,公司决定解除与蒋某的劳动合同,并拒绝支付他已经工作了一个月的工资。蒋某对公司的决定表示不同意,并与公司进行交涉:“公司解除我的劳动合同没有法律依据。我要抗议,我已经为公司工作了一个月,为什么不支付我工资?我要求公司立即支付合同中约定的8000元工资。”公司经理回应道:“由于你使用伪造的学位证书欺骗公司,公司完全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同时,由于你故意进行恶意欺诈行为,公司不可能支付你这个月的工资,甚至一分钱也不会给你。”
(1)本案涉及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问题。蒋某的劳动合同应被认定为无效合同,因此蒋某不应获得8000元工资。然而,计算机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并不妥当。公司应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劳动合同的无效性。尽管蒋某在公司工作过,他虽然不应获得8000元工资,但仍应获得合理的报酬。
蒋某为了能够被公司录用,使用了伪造的硕士学位证书,欺骗计算机公司让其误以为他符合公司的招聘要求,从而与其建立了劳动关系并签订了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第18条的规定,“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劳动合同。”因此,可以认定蒋某使用伪造学位证书欺诈公司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劳动法》第18条进一步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蒋某与计算机公司订立的劳动合同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效力,因此,这份无效的劳动合同根本不存在解除与否的问题。换言之,计算机公司解除蒋某这份无效劳动合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计算机公司应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与蒋某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仲裁委员会确认该劳动合同无效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第14条的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一般可参照本单位同期、同工种、同岗位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公司应根据蒋某在工作一个月内从事的简单工作的同岗位员工的工资标准,支付蒋某的劳动报酬。因此,既不能对蒋某的工作一分钱报酬也不支付,也不能让蒋某按照8000元的标准享受工资待遇。
一起劳动争议案件,涉及原审被告进念室内设计装饰有限公司与原审原告郁*伟之间的合同纠纷。郁*伟在应聘时伪造了学历和工作经历,后被公司解雇并引发劳动争议。经过仲裁和一审、二审法院审理,最终判决公司需退还押金、支付工资、奖金、替代期工资、经济补偿金及利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公司在不再续签劳动合同时,一般情况下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的标准是按劳动者在公司工作的年限来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然而,如果公司维持或提高了劳动合同的约定条件,并
2006年4月1日,上海某劳务派遣公司与徐某签订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将其派遣至日本某医药公司上海代表处从事行政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由代表处通过现金方式直接向徐某支付,实行标准工时制。本案中,派遣公司认为徐某于2013年3月28日发出了不续签劳动合同通知
试用期前七天不给工资是不合法的。《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