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最低价评标法中,准确估算投标人的成本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项目的成本只有在竣工结算后才能清楚地反映出来,投标报价中的建设成本存在着“测不准原理”。在评审过程中,招标人只能对投标人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力、财务状况、信誉等进行评审,而评标专家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准确衡量和把握,这给评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完善项目成本估算方法,提高成本估算的准确性。
2.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投标人的成本进行独立评估。
3. 加强对投标人的财务状况和信誉的审查,以减少不真实报价的可能性。
由于目前水利工程建筑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招标项目存在利用买方市场优势恶意压价的现象,施工单位为了生存,只能迎合业主意向,大比例地降低报价,与项目预算存在巨大差额。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对招标项目预算的审查,确保预算合理性。
2. 引入竞争性谈判机制,允许投标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报价调整。
3. 提高监督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利用买方市场优势的恶意压价行为。
由于目前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人员配置和管理能力差异较大,招标人担心低报价中标后,对中标人的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恶劣行为无法进行有力的监督与制约,高价索赔致使工程实际建设成本大幅攀升,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工期及项目目标的实现。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对中标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2. 提高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确保其能够有效监督中标人的施工行为。
3. 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把关,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解决我国最低价评标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招标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关于评标专家的补抽情况。包括专家与投标人的特定关系、无法参加评标、同一工程中的专家数量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补抽等要求。法律还规定了评标委员会的组建和成员要求、评标专家的资格要求以及评标过程的保密和公正等方面的内容。
行政处理个别评标专家倾向性意见的问题。在评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倾向性意见,行政监督部门应要求专家阐述依据和理由。如无法合理阐述,则视为无效。根据情况轻重,可给予相应处理措施,严重者可取消其评标资格。文章还介绍了评标委员会的职责和评标流程,包括成员组成
合理低价中标是指:在招投标过程中,中标价是经过评标委员会评审认定,能够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具有科学的,合理施工技术措施的最低报价,应具有如下特征:施工技术措施科学合理;经过评标委员会评审方案科学、合理、可行;合理低价不应低于投标人的个别成本。合理最低价评标
这种不规范不仅表现在施工企业投标中出现"串标"、"围标"现象,还表现为:发布招标公告的媒体不符合规定;自行招标未经核准;投标文件准备时间未达到《招标投标法》规定的最低要求;评标专家组成不符合规定;评标报告内容不完整;评标方法、标准与招标文件载明的不一致;招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