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存在一些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市场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反垄断法是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和保护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发展壮大,并防止企业形成垄断竞争。然而,我国的《反垄断法》在执法机关方面存在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缺乏明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而是存在多个执法机构并存的状态。这导致行政资源浪费,执法标准不一,执法效率低下,执法尊严受损。
在《反垄断法》生效之前,行业监管法对行业垄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反垄断法》的出台引发了《反垄断法》与行业监管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依据哪个法律来制止垄断行为,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两者都规定了各自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在执法权的行使上也存在冲突。因此,应明确相关废改内容,解决这两个问题。
我国的《反垄断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简化且不明确,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法律责任制度的价值在于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对受害者的救济。因此,应对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详细的规定,以实现法律的目的。
《反垄断法》在实施程序方面存在缺失。实体条款有30多条,而程序条款仅有10几条。具体实施层面上,对执法机构、执法权限、实施程序等只做了笼统且缺乏操作性的规定,没有具体提及执法机关的受理条件和程序。这给反垄断法的实施带来了曲解和混乱,影响了实施进程和效果。
针对我国反垄断法对贸易保护条款规定过于原则的问题,有必要在未来的反垄断法实施细则中,根据竞争政策指南和产业政策目标,明确详细规定贸易保护条款的适用范围和程序,以实现贸易保护的立法目的,防止过度和无效的竞争,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在具体适用中,应考虑现有的产业状况,区分行业特点,鼓励规模经济效益,主要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和特定产业的豁免进行贸易保护,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然而,贸易保护也是一种限制竞争行为,不应完全排斥国际竞争。贸易保护应限制在受保护产业承受范围之内,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同时,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反垄断法的执行合作与协调,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根据我国国情,恰当利用贸易保护条款为经济发展建设服务。行业协会或商会应协调行业内的有序竞争,制定行业发展目标,在会员利益事项上进行协调、监督和约束。
在协调行业对外贸易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加强对自身的保护。为企业提供正常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如收集竞争对手的价格信息等,但不应进行不正常的信息交流,以免成为其他国家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此外,我国的进出口企业、行业商会和协会也应规范自身行为,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提供与对外贸易有关的服务,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细则仍需进一步完善。在贸易保护方面,应明确规定适用范围和程序。同时,应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灵活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加强对自身的保护。此外,我国的进出口企业、行业商会和协会也应规范自身行为,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
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及其适用范围,包括价格垄断行为的定义和类型,特殊行业的经营者责任,以及禁止的价格垄断协议等。同时强调了行业协会不得从事排除、限制价格竞争的行为,并对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不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从事价格垄断行为。摘
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区别,包括概念、主导因素、经济运行、产品必须性等方面的不同。行政垄断的危害包括破坏市场竞争、制约整体社会福利提高、破坏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以及容易导致腐败。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和垄断协议的相关内容。
自然垄断的定义与特征。自然垄断是资源条件集中而导致的无法或不适宜竞争的垄断形式,常见于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垄断性、公益性和不可选择性。关于自然垄断产品的边界和范围存在争议,不同学者对于电力、电信、煤气等自然垄断产品的业务范围持有不同观
我国企业合并构成垄断的认定标准,包括财产起点标准和综合审查标准。财产起点标准包括沉默标准、提示标准和信号标准,综合审查标准则涉及界定相关市场、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障碍、破产因素、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文章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原则,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