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存在一些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市场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反垄断法是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和保护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发展壮大,并防止企业形成垄断竞争。然而,我国的《反垄断法》在执法机关方面存在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缺乏明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而是存在多个执法机构并存的状态。这导致行政资源浪费,执法标准不一,执法效率低下,执法尊严受损。
在《反垄断法》生效之前,行业监管法对行业垄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反垄断法》的出台引发了《反垄断法》与行业监管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依据哪个法律来制止垄断行为,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两者都规定了各自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在执法权的行使上也存在冲突。因此,应明确相关废改内容,解决这两个问题。
我国的《反垄断法》对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简化且不明确,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法律责任制度的价值在于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对受害者的救济。因此,应对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详细的规定,以实现法律的目的。
《反垄断法》在实施程序方面存在缺失。实体条款有30多条,而程序条款仅有10几条。具体实施层面上,对执法机构、执法权限、实施程序等只做了笼统且缺乏操作性的规定,没有具体提及执法机关的受理条件和程序。这给反垄断法的实施带来了曲解和混乱,影响了实施进程和效果。
针对我国反垄断法对贸易保护条款规定过于原则的问题,有必要在未来的反垄断法实施细则中,根据竞争政策指南和产业政策目标,明确详细规定贸易保护条款的适用范围和程序,以实现贸易保护的立法目的,防止过度和无效的竞争,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在具体适用中,应考虑现有的产业状况,区分行业特点,鼓励规模经济效益,主要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和特定产业的豁免进行贸易保护,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然而,贸易保护也是一种限制竞争行为,不应完全排斥国际竞争。贸易保护应限制在受保护产业承受范围之内,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同时,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反垄断法的执行合作与协调,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根据我国国情,恰当利用贸易保护条款为经济发展建设服务。行业协会或商会应协调行业内的有序竞争,制定行业发展目标,在会员利益事项上进行协调、监督和约束。
在协调行业对外贸易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加强对自身的保护。为企业提供正常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如收集竞争对手的价格信息等,但不应进行不正常的信息交流,以免成为其他国家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此外,我国的进出口企业、行业商会和协会也应规范自身行为,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提供与对外贸易有关的服务,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细则仍需进一步完善。在贸易保护方面,应明确规定适用范围和程序。同时,应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灵活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加强对自身的保护。此外,我国的进出口企业、行业商会和协会也应规范自身行为,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的垄断处罚决定不服的,当事人是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横向垄断协议通常包括以下形式:。纵向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所达成的限制竞争的垄断协议。我国《反垄断法》
[摘要]是反垄断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主体制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反垄断法的内容和特点。本文试图从经营者、特定职业者和特定职业者组织体、行业协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几个方面来对反垄断法的主体制度进行具体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探讨反垄断法在对这些可能限制竞
垄断协议包括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反垄断法意义上的经营者集中主要是指一个经营者通过特定的行为取得对另一个经营者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权。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制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集中的控制,防止出现过度的市场力量,从而导致排除,限制竞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