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是一种经商方式,虽然说是一种不公平的经营行为,但是他是合法的,也是正当的经营方式,垄断中有垄断地位和垄断行为的两种说法,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有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两种名词的意思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垄断地位与垄断行为的含义
垄断的定义
垄断最初指的是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并操纵贸易的行为,后来逐渐演变为指控制和独占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垄断是指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一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对某一部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独占或联合控制。垄断(或称为卖者垄断,独占在台湾通常被称为)一般指的是在一个或多个市场上,唯一的卖家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家垄断相反。垄断者可以在市场上任意调节价格和产量(尽管不能同时调节)。
垄断行为的含义
垄断行为实际上是指违反竞争法规定的行为,其目的是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或者形成对自身有利的经济地位。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3条的规定,垄断行为一般指三种经济垄断,具体包括:(一)垄断协议;(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法》第8条中有关行政垄断的规定与经济垄断并列。
垄断地位的认定
判断市场支配地位的因素
判断经营者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该依据以下因素进行评估:1. 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2. 经营者对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的控制能力;3. 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4. 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5. 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6. 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
推定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形
如果经营者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可以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1. 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2. 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3. 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第二项和第三项中,如果某些经营者的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就不应该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此外,如果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其实际上并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那么就不会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垄断行为的滥用认定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如果有以下行为之一,可以认定该经营者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1. 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2. 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3. 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4. 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5. 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6. 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7. 其他被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某些行为看起来相似,但前者是基于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而后者通常不需要这个要求。此外,还存在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