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以独占或组织联合等形式,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操纵、支配市场,限制或排斥竞争的行为。反垄断法是对这种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
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和行政垄断。
垄断协议是指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协议、决定或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它可以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协议,包括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限制生产和销售数量、分割采购市场、联合抵制交易等。纵向垄断协议是指处于同一产业链具有供求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协议。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通过操纵市场行为限制竞争。当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一定比例时,被认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经营者集中指经营者之间的合并、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实现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能够对其施加决定性影响。经营者集中是市场上常见的现象,既可以增加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又可能减少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质量,增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风险。
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和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具有特殊性,强制性较经济垄断大,利用的是行政权力而非经济优势,既有实体行为也有抽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
通过对垄断行为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垄断行为主要由市场经营者之间的行为引发。了解垄断行为的主体对于研究市场垄断行为的特点和规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的性质决定其适用的基本标准无疑是一般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不能仅因反垄断法所具有的公法性,而将其最低标准拔高至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中的最低证明标准。但反垄断法的内容及其特征,使其案件成为有别于其他民商事诉讼案件的特殊民事纠纷案件,并在
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经济行政法,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主要是一种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调整的目的在于禁止限制竞争行为,创造进行合法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合法竞争的自由性,鼓励经营者积极参予市场竞争,保证经营者自愿参预市场竞争的机会
如何在外资并购的浪潮中既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又维护国内企业以及国家的整体利益,反垄断法做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在外资并购的规制中有着关键性作用。外资并购的效应分析表明,其最大的负面效应在于它可能导致垄断,从而压制东道国的幼稚工业,控制东道国市场,破坏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