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以独占或组织联合等形式,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操纵、支配市场,限制或排斥竞争的行为。反垄断法是对这种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
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和行政垄断。
垄断协议是指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协议、决定或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它可以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协议,包括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限制生产和销售数量、分割采购市场、联合抵制交易等。纵向垄断协议是指处于同一产业链具有供求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协议。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通过操纵市场行为限制竞争。当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一定比例时,被认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经营者集中指经营者之间的合并、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实现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能够对其施加决定性影响。经营者集中是市场上常见的现象,既可以增加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又可能减少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质量,增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风险。
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和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具有特殊性,强制性较经济垄断大,利用的是行政权力而非经济优势,既有实体行为也有抽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
通过对垄断行为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垄断行为主要由市场经营者之间的行为引发。了解垄断行为的主体对于研究市场垄断行为的特点和规制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问题,包括在法律中市场份额对经营者市场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推定制度的规定。市场份额的推定依据具体情形而定,同时允许经营者通过事实进行反证。如果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能证明自身不具有支配地位,则不应认定
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职责划分。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包括国家工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商务部,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反垄断执法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不享有反垄断行政执法权,但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根据需要授权相应机构进行反垄断执法工作。此外,
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同法律属性、目的、内容、手段以及国家在调整相关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旨在创造合法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调整市场构成,防止经济集中和滥用优势。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旨在规范市场秩序和保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