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为了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秩序,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竞争法规。德国和日本的竞争法法律责任制度有效地遏制了不正当竞争行为,保障了公平竞争的社会秩序。与此相比,中国的竞争法制建设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立法还是执法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经验。
日本法以民事救济为主、刑事制裁为辅的原则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制,而中国法以行政处罚为主、民事救济为辅的原则进行规制。在民事法律措施方面,日本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采取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包括损害赔偿、停止请求权、恢复信用等。而中国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法律措施规定比较扼要,只规定了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在行政法律措施方面,中国法主要采取行政处罚,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行政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而日本法中没有关于行政法律措施的规定。在刑事法律措施方面,日本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责任和刑罚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而中国法将刑事法律措施作为民事法律措施和行政法律措施的补充。
德国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设置了双轨制制裁体系,即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人要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种法律体系有效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平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德国法直接规定了几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犯罪构成及刑事责任,可以更有效地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与之相比,中国法以行政控制为主、司法控制为辅的控制模式。在法律责任的规定上,中国法主要以行政法律责任为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相对较少。
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经济法范畴,应以民事责任为主。目前的实施过程中过分突出了行政强制的作用,对受害者的保护也只是间接的。因此,应以民事责任为主,辅以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中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应以民事救济为主,对政府部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必要的民事处罚,并规定非财产性责任,以全面保护受害者。此外,应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者的民事赔偿处罚力度,明确规定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承担的民事责任。
目前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民事责任为辅。随着中国法制的完备,应以民事责任为主,辅以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对于政府部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员,应给予必要的民事处罚,并规定非财产性责任。此外,应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者的民事赔偿处罚力度,明确规定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承担的民事责任。通过这些改革,可以更好地保护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秩序。
工商部门对虚假宣传的处罚措施及相关法律依据。根据情节轻重和后果严重程度,工商部门可采取罚款和吊销营业执照等措施。法律依据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等,规定了对虚假宣传行为的处罚标准和相关责任。同时,也涉及了消费者对虚假宣传的维权方式和连带责任
如何举报微商虚假宣传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涉嫌虚假宣传的微商。虚假宣传行为包括夸大产品性能、对原材料标示含糊、使用无效许可证、宣称是某品牌的更新换代产品、打着出口转内销等旗号。公民可以通过收集证据、选择投
竞争法的利益保护中心的历史变迁及其理论基础。现代竞争法起源于法国判例法,涉及反不正当竞争。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国家将消费者利益置于中心位置,竞争法的目的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保护为终极目标。这是因为消费者立法与竞争法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立法者意识到消费者承
外资企业对反垄断法中知识产权滥用条款的关注和担忧。文章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拥有明显的知识产权优势,可能因此受到反垄断法的关注。但反垄断法并非针对外资企业或其知识产权垄断地位,而是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只要不妨碍竞争,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