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竞争反不正当竞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灵魂是竞争。我们在充分肯定竞争能够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竞争还可能导致消极后果。一是竞争的优胜劣汰会使生产和资本趋于集中,在一定范围内的集中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但超过一定限度便可能造成垄断而窒息竞争。二是竞争中必然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对竞争消极后果的消除最有效的方式是采用法律的手段。本文主要阐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定义及不正当竞争的定义,试分析了国外与国内《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点,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问题进行谈论。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产生、发展与立法目的
我国于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商战中饱尝不正当竞争恶果的中国企业家和普通老百姓——消费者企盼着这部法律能强有力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新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竞争。所谓竞争,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为获得交易机会、占有市场优势、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其他竞争者为对手而从事的较量。①竞争来自市场经济,在实行国家垄断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不会产生竞争,也不可能产生竞争,如中国的六十、七十年代。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在利润、价值规律的驱使下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进售后服务、满足购买者和消费者的需要而进行竞争。按照布莱克的观点:“无限制的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最佳的经济资源分配,最低的价格,最高的质量和最大的物质进步。”②但根据大量的事实证明,竞争给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有竞争就会出现不正当竞争。所谓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③在经济生活中,不正当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如商业贿赂、制售假冒产品、制作发布虚假广告、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擅自使用他人的商标等等。竞争者会采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择手段以达到利己的目的,有很多的商家会去运用这些手段来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就会被扭曲,甚至被扼杀,健康的经济秩序受到破坏,其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是不可挽回的、是触目惊心的。例如,2004年发生于安徽的假奶粉案导致安徽的婴幼儿数十人死亡。远的1988年发生于陕西的假萝卜种子案导致陕西、河南、山西等省的5万多亩萝卜颗粒无收。而由于食用假药、劣质食品导致的人、畜中毒死亡事件更是层出不穷。若不把那些奸商给予严厉打击的话,对消费者来说是苦不堪言,对于国家来说是损失重大,也建立不起来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工商部门对虚假宣传的处罚措施及相关法律依据。根据情节轻重和后果严重程度,工商部门可采取罚款和吊销营业执照等措施。法律依据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等,规定了对虚假宣传行为的处罚标准和相关责任。同时,也涉及了消费者对虚假宣传的维权方式和连带责任
如何举报微商虚假宣传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涉嫌虚假宣传的微商。虚假宣传行为包括夸大产品性能、对原材料标示含糊、使用无效许可证、宣称是某品牌的更新换代产品、打着出口转内销等旗号。公民可以通过收集证据、选择投
竞争法的利益保护中心的历史变迁及其理论基础。现代竞争法起源于法国判例法,涉及反不正当竞争。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国家将消费者利益置于中心位置,竞争法的目的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保护为终极目标。这是因为消费者立法与竞争法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立法者意识到消费者承
福建省某市德源轴承有限公司与卢某华及其相关公司在轴承产品上的商标使用争议。法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认为德源轴承公司的商号并不构成对卢某华注册的“德源”商标的不正当竞争,因为缺乏证据证明其商号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显著性,同时消费者能够区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