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滥用是权利行使方式上的失当,因此,我们应该从分析权利的本质入手,寻求法律对此问题的解决途径。关于民事权利的本质,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利益说和力量说。
利益说认为权利的本质是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即法律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因此权利无非是法律保护的利益。但是,利益说也受到批评,认为它将权利与权利所保护的利益混为一谈。
力量说认为,权利的本质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支配力,尤其是对于相对人的支配力。力量说分为意思力量说和法律力量说。意思力量说认为权利的本质是法律所确认的意思自由和意思支配力,而法律力量说认为法律赋予当事人享受特定利益的支配力。
利益说和力量说从不同的角度对权利本质进行说明,二者各有千秋。将利益说和力量说结合起来的“法力说”更能全面地揭示权利的本质,也已成为权利本质的通说。
不同利益关系的调整方式是不同的。对于静态关系,法律直接确认利益的归属,反映这种调整方式的权利,自然富于利益色彩。而对于动态利益关系,则通过意思自治原则,允许当事人依其意思去设定权利,故反映这类利益的请求权,其法律之力的特点自然比较突出。
简言之,权利背后蕴涵着主体的利益、法律为保护该利益而赋予权利一定的支配力,即利益与保护利益的力量相结合就构成了权利。
在知识产权人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利益衡量的分析方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权利滥用”,并决定偏向哪一方的利益,从而寻求该方利益的法律救济途径。
依据对权利本质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要保护知识产权滥用之受害者的利益,就应该赋予此种利益以“力量”(即支配力),使受保护之利益与其支配力相结合,从而成为权利滥用之受害者应享有的权利。
然而,现行立法中并未设置知识产权滥用之受害者的这样一种权利,而只是单纯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借助国家公权力的干预来约束和制裁知识产权滥用行为。
为了完善法律解决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的模式,我们建议从民事权利体系本身入手,建立一个由“内部限制”和“外部限制”构成的知识产权滥用之法律解决途径。
内部限制是指在民事权利体系中为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之受害者设置“权利滥用禁止请求权”,即在知识产权法内部对受害者的利益进行救济,同时也限制权利滥用这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目的。
欧洲各国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实践表明,“在制止不正当行为中,有关市场参与人的个人控告不可或缺”。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发生,使得权利人与被许可人、从事相关技术开发的竞争对手、以及社会公众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由于知识产权人是对其垄断地位的违法利用,法律应当偏向后面这三类主体的利益。因此,作为知识产权滥用的受害者,他们的利益应该得到法律保护,并赋予这些利益以法律支配力。这样,权利滥用禁止请求权就应运而生。
可以说,为知识产权滥用之受害者设置该项请求权,正是利益衡量的结果。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修正)的发布
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文章强调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禁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如片面宣传、冒充他人名义销售、虚假表示、限制竞争行为等。同时,鼓励社会监督,保护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举报。此外,文章还强调加强市
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虽然该法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如旧体制的后遗症、法律交叉导致法律适用界限不清等问题。特别是利用不同法律交叉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极大危害。同时,以海南椰风食品有限公司的遭遇
专利纠纷、商标民事纠纷、著作权民事纠纷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的管辖问题。文章指出,不同类型的案件由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管辖,包括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同时,文章还涉及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级别管辖标准和标的额高低与案件管辖的关系。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作为知识产权中重要的一部分予以保护,知名商品的认定并非易事,它必须经相关机构的认定,才能得到保护。本文旨在以知名商品的“知名性”认定依据为基础,结合具体的司法判例,浅谈对其进行的法律保护。在司